把职工的期盼嘱托带到北京!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这样履职——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佳琦 发布时间:2025-03-05 14:34

摘要: 从春天出发,多位来自基层的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带着沉甸甸的民意奔赴会场,把职工的期盼与嘱托带到了北京。

2025年全国两会已拉开帷幕。从春天出发,多位来自基层的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带着沉甸甸的民意奔赴会场,把职工的期盼与嘱托带到了北京。


延迟退休后,“银发”职工持证上岗陷入了窘境;奋斗在一线的产业工人,还是未能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海员医疗权益保障有待进一步完善,《船员法》立法迫在眉睫……从车间到远洋巨轮,他们将“沾泥土”“带露珠”的民意转化为制度优化建议,既呼应了高质量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彰显了以法治保障民生福祉的时代命题。


全国人大代表李丰:破题“银发技工”职业续航困境的法治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李丰。受访者 供图


作为一名连任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采购经理李丰始终牢记“农民工代表”的身份。他总是能够关注基层群众的身边事,找准共性问题,为一线工人发声。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逐步推进,如何优化具体制度设计、保障年长员工的权益,以及解决政策衔接中迫在眉睫的问题,成为他今年履职的核心关切。


李丰说,现行《安全生产法》规定:电工、焊工、高空作业等人员,经过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考核合格后,取得国家统一的特种作业人员证,才可以进行相应的工作。而特种作业从业条件之一,就是在国家法定的退休年龄内。“因此,男同志年满60岁是不能再参加证件复审了。即使他延迟退休,仍有工作能力,但职业资格证书的失效,导致他们没法继续上岗作业。”李丰说。


国家鼓励延迟退休,但是工人因为证失效了上不了班,怎么解决?带着思考,李丰在今年1月列席上海市两会时,积极地与部分市人大代表开展交流。


“和柴闪闪、何红民代表聊下来发现,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不单单是电工、焊工,从事交通运输的一些职工也面临年龄一到,就无法复核证件的窘境。”李丰决定,要将这些基层期盼带上全国两会,为工人群体发声。为此,今年他准备向大会递交相关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结合目前的延迟退休政策,做好制度性衔接,延长电工、焊工等特种作业工种的证书有效期。通过每年复审的方式,确保延迟退休的工人们能够继续合法合规工作。


困境儿童保障、异地医保结算、老旧小区改造……多年来,他始终关注这些基层群众身边事。正如他在笔记上的批注:“每项制度的微调,都关系着千万劳动者的生计冷暖。”这种扎根一线的履职方式,正在为新时代产业工人权益保障开辟法治化新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师延财:“90后”代表关注产业工人成长


全国人大代表师延财。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


师延财是上海代表团里最年轻的代表。18年前,他还是青海山头上的“放羊娃”;18年后,他成为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建中核检修有限公司焊接首席技能专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还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履职3年,来自基层一线的师延财坚信“工人有力量”。


人社部印发的《“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实现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需要大力发挥产业工人队伍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激发工匠精神,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师延财认为,产业工人是技术创新主体,技术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但是,他注意到,核电领域技能人才的针对性培养不够。“比如,核电工程建设领域、核电检维修领域的核级焊工,在保障核电工程建设质量和核电运行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特殊领域工种往往是高技能人才的聚集地。但是,现有特殊领域工种的职业技能教育与科技发展、产业升级、企业需求的结合不够紧密,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不协调、不匹配。”师延财还指出,社会认知与激励举措仍需加强。


“我自己就是在核工业教育帮扶的政策下,成长为一名核工业焊接人,我深知弘扬工匠精神、加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此,今年他继续建议系统性培育核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机制,进一步完善特殊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


如何提升产业工人待遇,弘扬工匠精神?师延财提出要构建“技能价值”导向的薪酬体系。全面实施“新八级工”制度,建议企业建立技能等级与薪酬、股权激励挂钩机制。同时,完善技能培训体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可以将工匠精神课程纳入义务教育必修课,推行企业导师与院校教师‘双带头人’制,推进产教融合。”师延财提出了不少具体的建议。


另外,作为一名核工业人,师延财建议将每年的9月27日设立为“中国核科学日”,以此为契机,加大核科普宣传力度,增进社会公众对我国核事业的认知与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倪迪:继续呼吁完善海员社会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倪迪。受访者 供图


作为我国来自一线现役远洋船长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油运库船长倪迪始终将“船长日志”写在蓝色国土上。这位拥有二十余年航海经历的30万吨级油轮船长,不仅是两百万海员权益的忠实守护者,更是新时代航运强国的法治拓荒者。


去年,在海商法修订的关键节点,倪迪代表敏锐指出:现行海商法已滞后于航运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需求。他历时三月走访多家航运企业、五所海事院校,形成的《海商法修订及船员权益保障建议》提出,应当增设船员权益保障动态调整条款、确立船员工伤特殊赔偿机制、完善数字航运法律条款等创新内容。可预见的是这些建议在不久的将来定会被慢慢发酵。


面对全球航运人才竞争白热化态势,倪迪深刻意识到:我国船员队伍正面临结构性危机。“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下的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船员队伍,但我国船员职业面临吸引力降低、船员队伍结构性失衡、发展动能减弱等回题,需要通过立法层面的统筹和引领,为我国船员职业的战略地位、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提供顶层设计和度保障。”为此,他建以加快推进《船员法》立法,以立法引领航运业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


倪迪透露,其实早在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他就已开始着手写这份建议。但是,因为当时时间紧张,调研不够充分,所以没有向大会提交。经过两年来的履职,倪迪先后走访了航海院校,拜访了航运界的泰斗,包括航运企业、机构、中国海员总工会,交通运输部……在扎实的调研后,倪迪认为时机已成熟,加快推进《船员法》立法正当其时。


完善海员的权益保障,让更多海员兄弟后顾无忧,驰骋海疆,这是自己的代表责任,也是他作为船长的最大心愿。为此,今年两会上,倪迪还准备递交一份《关于加强海员医疗权益保障的建议》。他提出了三个突破性举措:制定《海员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将船上突发疾病紧急送医费用纳入工伤保险范畴;建立覆盖全球的海事医疗互助网络,与沿线国家签订医疗互认协议;设立中国海员关爱基金,对长期在艰苦岗位服务的船员实施特殊津贴。这份兼具前瞻性与操作性的建议,已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船员有所呼,船长有所应。从东海之滨的航运企业到首都的立法机关,倪迪代表的履职轨迹始终与海员兄弟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一次调研是链,提出建议是锚,每一链环环相扣,才能更好地推动行业发展。”他用行话形容自己的履职。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场“代表通道”开启:热议民营经...

孩子接受人工智能启蒙≠玩手机,全...

视频 |在沪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