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第27期活动来到上海中学,举行了“AI时代的教育思考学术研讨会”,探讨“AI+教育”的顶层设计、实践路径及未来方向。
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度量衡”》为主题,以上海中学STEM教育为例,提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需要提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设计良好的学校课程容量,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以及在育人质量上产生质的飞跃,促进从“兴趣”到“志趣”的跃迁。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带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和不变》的主旨演讲,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重塑知识观、教学观等,面对这些改变,学生、教师、学校要创造性地思考新的学习策略和解决方案,规范有序地推动未来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教师不但需要熟练地驾驭教材和教学的能力,更加需要能够创造性的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能够以人机协同的形态,在虚实融合的智慧学习环境中,利用多元学习资源开展教学,带领学生去进行知识的探索、享受文明创造的乐趣。”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对此次学术研讨会进行总结演讲,他认为人工智能将对未来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未来教育往哪里走?对此,倪馆长提出了五个共识:第一,人工智能不能替代人的成长和学习;第二,技术都是有两面性的,要促进人和机器的协同发展;第三,教育质量决定人的整体素质,AI增加了学生发展的多元可能性,教育要拥抱AI带来的变革;第四,人工智能必将会替代一部分的现有工作,但是新技术会给普通人提供更多更具想象力的未来;第五,人工智能是现在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AI教育可以“志向、兴趣、能力”为导向,让人们借助AI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去研究,促进人的高质量发展。
在科创教育方面,倪馆长还表示:“AI可以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减少学生重复做题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走到科技馆、博物馆增加实践。”他认为,随着AI在教育中的应用,课堂教育之外的博物馆教育等延伸课堂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AI将推动教育模式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次研讨会为教育界和科技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促进了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创新。活动结束后,专家们表示,未来教育变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AI技术的普适性与地区教育特色,以及如何科学评估难以量化的能力。
头图为研讨会活动现场。劳动报记者王嘉露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