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后,她们终于见到了父亲身穿警服敬礼的模样!今天,上海英烈墙上这张空缺的照片有了人像

76年后,她们终于见到了父亲身穿警服敬礼的模样!今天,上海英烈墙上这张空缺的照片有了人像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包璐影 2025-04-02 16:28

在复原的画面中,时年26岁的王友德身着1949年时的米黄色公安制服,举手庄严敬礼,露出自信又阳光的微笑。


4月2日下午,徐汇公安警史馆内的屏幕上出现了让人感动的一幕:在一张复原的画面中,一位年轻的民警穿着一身1949年时的米黄色公安制服,举手庄严敬礼,露出自信又阳光的微笑。屏幕外,两名已白发苍苍的老人不断轻抚着屏幕中的脸庞,口中一声声喊道:“爸爸,我们终于见到您了,我们好想您!”也是在这一刻,这位曾是上海公安博物馆英烈墙上唯一没有肖像的烈士——王友德终于有了一张清楚的脸庞。


清明节前夕,徐汇警方经过不懈努力,首次绘制复原了烈士肖像,并还原了烈士王友德敬礼的画面。76年后,烈士后代及亲属一行4人专程从山东来到上海缅怀亲人,并送上了表达感激之情的锦旗。


遍寻不得的烈士照片


在上海公安博物馆英烈馆,庄严地展陈着自1949年5月以来上海公安战线牺牲的82名英烈的英勇事迹和部分遗物。曾经,那面英烈墙上,王友德烈士的名字赫然在目,但相框内却一片空白。


曾经的英烈墙上唯一没有照片的一张。警方供图


据悉,他是解放后上海公安唯一没有肖像的烈士,也是上海解放后徐汇分局唯一一名烈士。当时,上海恰逢解放初期,盗匪活动猖獗,地痞流氓横行。王友德烈士生前是徐家汇分局塘子泾派出所民警,他在巡视辖区治安时,不幸壮烈牺牲。为了告慰烈士英灵,赓续红色血脉,徐汇警方以筹建警史馆为契机,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还原与重逢之旅。


筹建组以“华东警官学校”为起点开始查寻,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创立的第一所警察学校。经过一段时间锲而不舍的查找和追寻后,王友德烈士的生平和形象渐渐丰富,华东警官学校登记表中甚至连他“能吃苦”“太老实”的性格特点都有记录。然而,即使遍访了曲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曲阜烈士陵园、烈士原户籍地派出所及烈士家属,依旧没能找到王友德烈士生前照片或肖像。


返沪后,徐汇分局警史馆筹建组成员、退休民警王国元始终无法释怀。“如果一直找不到,警史馆开馆之日,王友德烈士事迹展陈板上的肖像照片就会是空白,那将是多大的缺憾啊!”过了几天,他突然间有了灵感:既然没有原始照片,那能不能请画家画一张出来呢?


跨越时空的容颜重现


筹建组多方打听,联系到了画家周贝贝,他曾为端木宏峪、肖玉泉等数位公安英烈设计过纪念碑、纪念像,广受好评。听完筹建组的请求,了解了烈士生平和牺牲经过后,周贝贝表示对英烈很崇敬也很感动,愿意尽全力一试。但和他之前从事过的创作相比,这次可参考的资料太少,且还是具体的人物肖像,创作难度极大。


由于当年王友德入伍后与家人聚少离多,他牺牲时女儿王秀梅年仅4岁、女儿王秀春1岁,七十几年来对父亲样貌的记忆十分模糊。唯一可以参照的就是在山东走访时,烈士家属曾反映,从小到大,别人都说大女儿王秀梅和父亲长得比较像。


于是,筹建组将王秀梅的照片发给周贝贝作为参照。动笔前,他花了不少时间仔细观察烈士女儿的面部轮廓和骨骼特征。烈士先入伍后入警,他作为军人和警察的正气凛然、坚毅英勇都要通过神态表现出来。周贝贝再从画面感觉和艺术风格上确定基调,在照片和绘画质感之间寻求平衡。厘清思路后,他便在画室内潜心创作,先完成了第一稿,觉得英雄气概不够,接着又画了第二稿、第三稿、第四稿……从初次勾勒到形成定稿用了整整两周时间。最终,一幅迟到了75年的烈士肖像画诞生了,一位坚毅勇敢的英烈肖像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王友德的两位女儿前来缅怀自己的父亲。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说实话,我们对父亲的模样几乎没有印象。家里也没有他的照片,这么多年来,只能通过母亲和其他长辈的讲述,怀着对父亲的思念想象着他的音容笑貌。”王友德烈士的二女儿王秀春直言,一听说父亲生前所在的上海市公安局想要复原他的肖像,一家人都很高兴。


在去年中国第十一个烈士纪念日,徐汇分局的警史馆正式开馆,王友德烈士从仅有一个名字和简短介绍,变成了一位有具体肖像、有详细事迹、可观可感的热血英雄。


在今年清明节前夕,徐汇警方又牵头运用最新数字技术,复原了烈士身着当年制服敬礼的动态影像视频。至此,这场跨越76年时空的还原与重逢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头图为烈士王友德的两位女儿看到了数字技术复原后的父亲形象。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摄 影:包璐影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