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带走游戏代码“换皮”运营“吸金”逾亿元,游戏研发人员因侵犯知识产权被起诉

离职带走游戏代码“换皮”运营“吸金”逾亿元,游戏研发人员因侵犯知识产权被起诉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于玘珺 2025-04-22 18:12

著作权保护的范围是游戏代码中有独创性的部分。

“两款游戏玩法基本一样啊?这不是抄的吗?”“这是换皮收割吧!”……两款玩法高度相似的游戏不仅引发了游戏玩家的讨论,更对“被抄袭”的手游公司后续运营造成了严重影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2025年世界知识产权日将至,普陀区检察院公布了一起经济领域知识产权违法犯罪案件——某手游公司的核心开发人员离职后将原公司的手游源代码应用于新开发的游戏中,“换皮”后游戏上线运营,迅速创造了逾亿元的收入。最终,开发人员李某因侵犯著作权被提起公诉。


热门手游负责人离职推出“换皮”游戏


2022年11月,一家手游公司发现网上出现了一款与本公司已上线运营的手游高度相似的游戏。尽管更换了角色形象和场景美术,但故事情节、游戏机制和核心玩法却如出一辙。


经侦查,令人意外的是,这款侵权手游的开发者,正是当初研发正版游戏的核心技术人员李某。


2019年,李某经人介绍进入报案手游公司,全面负责一款新游戏研发项目。公司不仅为其成立工作室、配备研发团队,更先后投入千万元资金支持。从事游戏研发之初,李某和手游公司就签订了劳动合同,约定期限内完成一切工作成果由公司享有知识产权等权利。


2021年1月,经过长时间的打磨,游戏正式上线后,很快吸引了大量玩家,也为团队带来了不菲的分成收入。就在发展势头良好之时,李某却突然以个人原因为由,向公司提交离职申请,并迅速成立了A公司,与B游戏公司合作,在短时间内推出了新游戏。


原来李某离职时,也偷偷从A公司服务器上拷贝了游戏源代码,为了规避被发现的风险,对游戏角色、场景等进行了重新改造,由B公司负责上线经营。


2021年12月,这款改头换面的游戏悄然上线,短短一年的时间,便获取了逾亿元的收入,而李某所在的A公司分得收入1300余万元。


多轮“技术会诊”揭开侵权游戏“画皮”


经过“换皮”处理的游戏不仅外观极具迷惑性——全新的角色形象、场景设计和界面风格让人第一眼难以察觉其与原作的关联,游戏代码也经过了刻意修改。“不同于完全抄袭的侵犯著作权案,该案侵权游戏经过了部分刻意修改,给证明两款游戏实质性相似增加了难度。”检察官在审查最初的鉴定数据时发现,对两款游戏代码程序不能简单地根据服务器分类进行比对。


如何穿透“画皮”,找到背后“复制黏贴”的代码?又该如何从海量代码中提取侵权铁证?


在上海市检察院的指导支持下,承办检察官邀请知识产权领域专家学者、特邀检察官助理、行业专家等对代码鉴定方式等专业问题展开多轮“技术会诊”,明确了重点对在著作权法保护范围内的、具有独创性的核心代码进行比对等鉴定逻辑和办案思路。“著作权保护的范围是游戏代码中有独创性的部分,建议区分核心代码与一般代码。”特邀检察官助理出具的意见书中提到。


根据检察机关提出的鉴定方法,在原有基础上,公安机关补充了一份更充分的鉴定意见。通过从2000余个代码文件中区分出1000余个影响游戏具体功能的原创性代码进行重点比对,鉴定得出结论,二款游戏功能代码相似度高达91.39%。其中,决定游戏种类、玩法与运行逻辑的最核心代码相似度更是高达96.38%。“这些最核心代码就如同人类的关键基因,他们的显著相似性更具有说服力。”承办检察官解释。


在代码的对比中,检察官还意外发现,连具有高度个性化特征的代码注释以及原游戏程序特有的Bug都被侵权游戏原封不动地复制过来,这些细节都成为有力的证据,从不同层面论证两款游戏实质性相似。


最终,2024年12月31日,普陀区检察院以侵犯著作权罪对李某提起公诉。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