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上海科技馆举办了“科奇空间——家庭科创角”项目总结汇报展示活动。该项目吸引了两千余名观众踊跃参与,最终共征集到59份创新方案。经过严格筛选,22组家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在上海科技馆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设计师生团队的科学指导下,其中8组家庭更是实现了从创意构思到实际落地的精彩跨越,完成了家庭科创角的改造。
“科奇空间——家庭科创角”是上海科技馆发起的一项鼓励青少年儿童居家开展科学探究的教育项目,引导青少年利用家庭、社会和科技馆的资源,设计并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科创角落,推动科学教育从“知识输入”向“科创输出”模式转变,帮助孩子培养科学兴趣、提升科学素养、挖掘科研潜力。
当天上午,“科奇空间——家庭科创角”项目汇报展示正式开启。一、二等奖获奖家庭代表依次登台,全方位展示他们的科创成果。从家庭科创角改造前后的鲜明对比,到改造过程的珍贵记录,再到基于科创角开展的深入研究,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青少年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关于100年后未来城市的畅想分享中,来自文莱中学的曾浩然同学描绘了一幅独特的城市图景。他提到,若百年后海平面升高,大陆面积可能缩减,同时人口密度增长,在此情况下,城市布局需从分散式变为立体化,以充分利用空间。他还畅想航天平民普及化,设计了太空电梯,让居民能更便捷地接触外太空。
谈到模型最巧思的地方,曾浩然说:“在每一个楼房居住群当中都加了云廊、空中花园,而且在屋顶都铺设了草坪,让整个城市更有勃勃生机,也体现了人类科技与自然的很好融合。”
在家庭中进行科技创作,曾浩然认为和在学校等场所相比有明显差别。他说:“以前有很多想法,要去学校或专业场所实现,过程中很多创新点子会丢失。而在家里,一旦有想法就能立马投入工作状态,能保留更多灵感。”
此外,安可欣同学的“自然探索科创角”聚焦植物表面仿生学研究和自动化系统应用;顾仁羽同学的“生态与仿生科创角”重点探究昆虫与蝴蝶的结构在生活中的仿生应用……家长和孩子们还分享了在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活动中强调:“科学教育不是高科技教育,科学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们学会发现现象、产生问题、形成志趣。万物皆可研究,生活处处皆学问。”他还鼓励家长们积极参与孩子的科学教育过程,将家庭转变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实验室,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
头图为曾浩然和他的未来城市模型。劳动报记者王嘉露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