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苏州河蜿蜒流淌的臂弯里,中远两湾城西区的楼宇巷道间,总有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她叩开一扇扇家门时指节的轻响,早已成为居民心中熟悉的节奏;她倾听诉求时专注的眼神,让家长里短都有了被珍视的温度。作为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恽梅,正用三十载基层岁月,将居民的心愿编织成触手可及的幸福实景。
“刚到街道报到时还扎着俏皮的马尾辫,如今忙得连洗头都要掐着秒表,头发短得快成板寸了。”当这位刚结束会议的基层干部风尘仆仆地出现在采访现场,指着自己的短发笑言时,眼角的细纹里盛满了岁月沉淀的从容。
扎根基层的这些年,恽梅用过人的智慧破解治理难题,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社区发展之花,她用真心真情搭建起与居民之间的连心桥,成为了大家最信赖的“主心骨”、最贴心的“娘家人”。
坚持党建引领,推出“楼市楼议”党建特色品牌
自担任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起,恽梅始终将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作为核心使命。她深知,社区治理千头万绪,唯有以真心倾听民声,用智慧破解难题,方能实现社区善治。
为此,恽梅立足社区实际,创新治理模式,以“楼事楼议”小型业主会为核心,精心打造党建特色品牌,逐步构建起党建引领、多元协同、民主协商、精细管理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她回忆道,在推进苏州河贯通工程时,面对工程中诸多棘手的困难与挑战,他们通过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凝聚各方力量,成功打通苏州河贯通的最后“断点”。最终,这一成果荣获“上海城市治理优秀案例”。
在日常工作中,恽梅也灵活运用各类治理“法宝”,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比如,通过“区域化党建”、“微网格治理”、“居委法苑”、“柔性治理+专业支撑”等创新模式,她深入基层走访,了解社情民意,落实了“小区道路改造升级”等群众关切的难事急事。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实际问题,也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她成了高龄电梯换新的推动者
在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147号楼,两部崭新的电梯平稳运行,承载着居民们的安心出行。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两部电梯的更换之路,凝聚着多方的智慧与汗水。
作为使用近20年的老旧电梯,147号楼电梯的故障频发成为居民的“心病”。业委会代表张英华告诉记者,自2019年起,电梯骤停、梯门故障等安全隐患不断,特别是楼内老人和儿童受困事件时有发生,更换电梯迫在眉睫。2020年8月,楼代表向居委反映诉求,恽梅迅速响应,提出成立换梯小组的初步方案。在她的推动下,2021年3月,业主代表、物业、业委会首次召开“三位一体”会议,正式启动换梯工作。
资金短缺成为最大难题。面对维修资金不足,当楼代表提出自筹方案时,恽梅从社区整体治理角度出发,果断否决:“作为社区首栋换梯楼栋,必须探索出可复制的经验,绝对不能拍着脑子去走不寻常之路。”她带领居民区党组织搭建平台,与电梯公司反复协商,最双方达成三期付款协议,化解了资金困境。
张英华认为,“楼事楼议”是换梯成功的关键。通过这一常态化沟通机制,业主、物业、业委会每周召开协调会,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和方案优化,最终敲定换梯方案。2021年6月,新电梯正式开工,9月客梯交付使用,11月货梯安装完成。
不仅如此,恽梅还积极提出了法治观察建议,参与制定《普陀区既有住宅更换电梯软法指引》。该指引明确了换梯工作的细节和责任规范,为全市老旧电梯更新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为更多的社区解决类似的问题。”恽梅坚定表示。
以民为本,解决居民实际困难
“你认识自己小区的书记吗?我6岁的外孙认识。每次他见到书记都会主动问好。因为,我们的书记可不是坐在办公室的书记,而是天天走街串巷的贴心人。”居民代表王红的话语,道出了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恽梅的工作日常。
面对社区老龄化率超三成、老人就医难的痛点,恽梅主动作为,历经数月奔波协调,成功开通直达普陀区中心医院的定制公交DZ304线。首班车发车当日,老人们满含感激的话语,成为对她工作最生动的褒奖。
在社区建设中,恽梅也积极争取资源,推动老旧健身设施改造,打造儿童游乐区和便民休憩空间,让民生实事落地生根。同时,她注重凝聚多方力量,搭建共建共享平台,主动对接周边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与学校联合开展“家校社共育”,为青少年提供实践平台;携手社会组织开展关爱特殊群体、文化惠民活动,让更多居民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深耕基层近30年,她始终将社区治理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也收获了包括“2025年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等在内的荣誉。从解决居民“急难愁盼”到推动社区共建共享,恽梅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书写担当,让幸福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悄然生长。
头图为恽梅。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