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2025中国宏观经济年中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本次论坛聚焦“寻求高质量发展下的供需再平衡”主题,并发布《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
报告认为,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内外多重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体现了我国经济的韧性,但供需失衡矛盾突出。报告建议,政策层面需平衡短期稳需求与长期改革:定向宽松缓解债务压力,支持高端制造,完善社会保障以降低预防性储蓄,深化产业转型培育新引擎,防范“低增长-高债务-弱需求”长期停滞风险。通过打破市场分割,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形成差异化良性竞争环境,避免内卷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配置,积极引导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释放消费潜力和激发投资活力。
基于当前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指出,需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间轴展开战略部署,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其中,稳步提升国内需求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策。他表示,稳市场、稳预期,扩投资是关键。激发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重点在于要积极推动政府的发展理念和职能变革。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也是促进需求侧改革、协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应有之义。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作题为《统筹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的主旨演讲。他建议宏观经济治理要在当前五个统筹基础上,增加“统筹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的新维度,将治理“内卷化”竞争作为政策重点,从而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微观基础。他认为,政策思路应从过去主要依靠行业自律的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企业落实”的新模式,将竞争政策提升到舞台中央。他以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全国工业复兴法》为例,建议在关键时期通过立法和政府引导来规制盲目竞争、重塑市场秩序。面对中国产业政策长期优先于竞争政策导致的微观层面失序,强调要重新定位产业政策并强化竞争,形成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协同发力的新格局。
头图为论坛现场。校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