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能源储能的关键领域——液流电池中,一种核心膜材料长期被国外高价含氟膜垄断,不仅成本高昂,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永久性”含氟污染物(PFAS)更对环境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7月23日,劳动报记者从华东理工大学获悉,这一困局被化工学院的师生团队打破。这支“膜法师”团队成功研发出新一代高性能非氟多孔离子传导膜,不仅性能优于国际主流产品,且成本低至进口膜售价的1/16,更从源头上杜绝了氟污染。
传统含氟膜依靠化学基团进行离子交换,而团队的技术路径是利用分子筛规整的孔道结构进行“物理筛分”,以求解决离子膜高传导性与高选择性难以兼得的固有矛盾。然而,这项技术要实现真正应用,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分子筛孔径是否适配、传导性能能否保障、膜的机械强度如何维持等,都是未知数。
在徐至教授与庄林洲副教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进行了实验设计、材料制备和性能测试等大量工作。为了寻找材料性能的最优解,团队成员不断查阅文献、设计实验,仅配方调整就进行了500余次,性能测试超过2000次。
在反复的实验中,团队发现成膜过程中溶剂挥发产生的微小剪切力会“拉扯”膜内的分子筛纳米片。之后,团队通过对温度、风速等参数进行调控,巧妙地利用这种剪切力使分子筛有序排列,如同为质子修建了一条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极大地缩短了传导路径。
第一片直径40毫米的非氟分子筛膜样品成功制备,测试结果显示,这种新型非氟多孔膜的导电性能是商业Nafion膜的2.7倍,而对活性物质的渗透率降低近一半,并具备出色的稳定性与机械强度,实现了“低成本、高性能、无氟环保”的突破。
将实验室中的样品放大到工业化生产,是团队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徐至教授说:“在实验室的小规模制备中,很多影响因素可以被忽略。但在工业化的连续生产中,纳米材料在重力作用下容易发生沉降和团聚,导致膜的厚度、孔结构和填料分布不均匀,会严重影响产品性能。”
团队没有气馁,针对这一关键问题,深入研究了分子筛纳米片在聚合物基膜中的受力情况,开发了“恒风速变温”连续化生产新工艺。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温度分布方式,团队坚守在生产车间,利用红外热成像仪捕捉到毫米级温差带,并据此优化温度控制方案。经过5个多月,600余次参数调试,3000余次性能测试,他们终于成功制备出工业规格(650 mm宽幅)的非氟多孔膜,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跨越。
目前,非氟多孔膜已在上海电气储能、武汉巨安储能、江苏诚翔新能源等多家企业开展应用测试,在全钒、全铁等液流电池中表现优异,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头图为科研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做实验。校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