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微犯罪案件数量上升,如何标本兼治?7月24日,长宁区检察院发布《上海市长宁区网络行刑反向衔接检察白皮书》,通报行刑反向衔接制度实施以来,该院办理的网络领域行刑反向衔接案件的基本情况、典型特征及相关检察实践。
白皮书显示,2023年以来,该院审查起诉的网络犯罪案件呈逐年递增趋势,共办理网络行刑反向衔接案件204件239人,案件量占全部行刑反向衔接案件的51%。
从案件罪名分布看,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诈骗罪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位列前三。其中,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案件、网络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合计占比超过70%。这些案件多呈现小额高频、长期潜伏特征,如涉案人员利用电商平台漏洞“薅羊毛”、赌博网站伪装成正规游戏平台运营、违禁品通过加密传输等方式隐蔽销售等。部分案件则涉及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篡改数据等新型技术手段。
2024年办理的案件中,初犯占比超97%,35岁以下涉案人员达60%以上,其中不乏在校学生,此类人员多因法律意识淡薄、受小额利益诱惑而犯罪。特别是在涉“两卡”犯罪、利用虚拟币“跑分”等案件中,部分涉案人员获利不足3000元,却沦为犯罪“工具人”。
针对轻微犯罪案件数量上升,长宁区检察院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通过“不起诉+公开听证+反向衔接+跟踪督促+社会治理”的跟进式办案模式,将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拓展。长宁区检察院共对201名被不起诉人制发建议行政处罚的检察意见书。
不诉不等于不罚。该院对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轻微犯罪不起诉案件全面启动行刑反向衔接。针对利用电商平台漏洞“薅羊毛”、售假等网络领域高发现象,梳理违法行为认定标准和梯度治理需求,及时跟踪监督行政处罚落地。如在一起盗窃网络虚拟财产案件中,虽然涉案金额不高且退赔钱款后取得被害人谅解,但综合审查被告人违法行为恶劣程度及事后认错悔过态度,仍提出建议行政处罚的意见。
该院在办案中还发现,行刑反向衔接机制仍存在不顺畅的地方,如刑事与行政处罚时效规定存在差异,2024年终结审查的行刑反向衔接案件中,有35%是因超出行政处罚时效导致。下一步,长宁区检察院将进一步打通机制堵点、强化协同效能,持续优化落实行刑反向衔接工作,以高质效检察履职助推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切实筑牢网络安全法治屏障。
头图为长宁区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长宁区检察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