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中心大厦632米的高空,一个重达1000吨的巨型装置默默守护着这座摩天大楼的安全。这款全球首创的电涡流摆式调谐质量阻尼器(TMD),是我国高层建筑风振控制技术的里程碑。它以独特的减振功能,不仅显著减少了大楼的摇晃,更在安全性和舒适度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而推动这项技术落地的关键人物,正是同济大学教授吕西林。作为我国著名建筑结构抗震专家,他用数十年的深耕,让中国抗震技术跻身国际前列。8月26日,他荣膺上海科技奖“科技功臣奖”。
2008年,上海中心大厦设计之初,吕西林就敏锐地意识到,这座632米的超高层建筑必须突破传统抗风思路。“250米以上的建筑靠增大构件尺寸抗风,经济性和空间利用率都不合理。”他向美国顾问公司提出建议,力主引入风振控制技术。在他的推动下,团队确定了1000吨TMD的技术方案,还不断进行参数优化,最终让这项技术成为上海中心大厦的“定楼神针”。
除了超高层建筑,吕西林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同样硕果累累。上海音乐厅的移位顶升工程是他技术实践的起点。当时,面对切断建筑基础进行移位托换的高风险,他带领团队用精准探测技术确保施工安全,最终让这座优秀历史建筑成功移位。“当时没经验,全靠技术兜底。”吕西林这样回忆。
在上海玉佛寺大雄宝殿移位工程中,团队研发的“建筑物移位全过程信息融合技术”实现了历史建筑移位全过程的关键参数及风险状态的实时感知与评估分析,配合团队的组合隔震技术,既保护了佛像与建筑本体移位全过程可靠安全,又提升整体结构抵御地震的能力。而“步履式移动装置”则展现了更大技术突破——这项类似“人类步行”的专利技术,在上海张园历史风貌保护区建筑群移位保护工作种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超高层的振动控制到历史建筑的移位保护,吕西林始终坚持“技术前置”理念。他深知,建筑结构安全的关键在于将新技术融入设计初期,而非事后补救。如今,他推动的TMD技术、步履式移动装置等成果,已成为我国建筑抗震领域的标杆。这位始终站在技术前沿的学者,用一个个扎实的工程实践,诠释着“安全至上、创新为要”的专业信念,为城市建筑结构安全筑起了坚实防线。
头图为上海中心大厦。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