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江潮阔,扬帆前行!上海正在不断加快建设五个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探索,上海始终勇立潮头的“密码”是什么?9月8日,在“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介绍会上,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委、市委金融办等公布了一系列最新数据,背后凸显出了上海争先发展背后真正的“源动力”。
自贸试验区持续创造“全国第一”
作为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区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大胆创新,不断迭代升级,“十四五”以来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彦峰表示,上海自贸区率先开展增值电信业务的扩大开放试点,目前已有9家外资企业获批。近40家外资企业获批开展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和治疗相关技术开发和应用试点业务。同时,在临港新片区率先开展了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
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不断拓宽国际贸易通道,“中欧班列—上海号”从虹桥启航,联通境外城市与站点超80个。推动全国首个“两头在外”汽车整车保税维修项目落地,2024年上海关区保税维修进出口规模超1200亿元,同比增长73.9%。
不仅如此,2024 年,上海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开展离岸经贸业务结算量折人民币1069亿元,同比增长61.5%。
前沿项目优质资源不断落沪
“十四五”以来,上海始终是外商最青睐的投资首选地之一。
来自市商务委的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上海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超过980亿美元,年均新设外资企业超5700家,占中国外资比例从2020年的14%提高到2024年的15.2%。
市商务委总经济师罗志松表示,除了规模体量增加,还有更多外资企业将高端功能、前沿项目和优质资源落地上海,比如高技术制造业吸引外资占制造业比重由37.2%上升至75.4%,中国首家股份制外商投资性公司、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等一批首创项目先后落地。
市经信委副主任蒲亚鹏也指出,今年1-8月全市招商落地外资项目278个,总投资1437亿元。其中,软件和信息领域项目30个,总投资23亿元;新能源汽车领域项目16个,总投资188亿元;人工智能领域项目23个,围绕大模型应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66亿元;时尚消费和轻工领域项目32个,总投资81亿元。
“上海在外贸、外资、开放领域取得的成绩,可以用3个关键词来概括,分别是更强、更优、更高。”罗志松指出,2024年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达11.07万亿元,相较2020年规模增长26.5%,保持世界城市首位。全市进出口总额连续9年保持正增长,“十四五”以来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2.81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4%,超额完成“十四五”2.5万亿美元的预计目标。今年1-7月,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3.4%,其中出口增长10.7%;7月当月同比增长9.5%,进口与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0.3%、8.5%,展现出强大韧性。
同时,上海还是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为集中的城市。“十四五”以来,上海新增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79家、外资研发中心142家,累计认定分别达到1050家和623家,其中亚洲区以上总部157家、全球研发中心19家。
提升金融力度放大“磁场”效应
上海的“磁场”,吸引着全球金融机构蜂拥而至。
市委金融办副主任陶昌盛表示,截至今年6月末,上海持牌金融机构1796家,其中外资机构556家,占比近三分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中心等纷纷落“沪”。
持续深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沪港通” “债券通”“互换通”等重要机制正稳步推进。截至今年7月末,QFLP和QDLP试点已分别吸引99家、66家国际资管机构参与。
为着力满足外贸企业融资需求,在沪金融机构推出外贸快贷、跨境贸E贷等产品,支持外贸企业资金周转。本市新一轮信贷奖补政策将外贸列入重点行业,提高补偿比例,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截至今年7月末,共授信8057户,金额2412亿元;放贷7789户,金额1341亿元。
针对企业“有单不敢接”难题,推出安心接单保,已为1282家重点外贸行业企业提供出口前保险,今年1-8月,承保出口和海外投资468亿美元,受惠企业超过1.3万家。
除此之外,本市还在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推出沪贸批次贷主动授信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为外贸小微企业提供主动授信支持,实现企业与银行信贷产品的精准匹配,释放额度达500亿元。
头图为发布会现场。劳动报记者 罗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