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下,全球制造业正加速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9月9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队,走进了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普陀工厂”)。这家上海鼎鼎大名的“灯塔工厂”,代表着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将AI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不过,工厂负责人却强调,在人、机、智的结合升级过程中,“人”的重要性始终排在第一位。
人均生产效率提升82%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必须思考,如何以创新的技术、机制和理念,全面发掘自身发展动力,在新质时代塑造竞争优势。
在施耐德电气普陀工厂,新质生产力被具象化为真实场景和创新实践。所谓“新质”,在于其以数字化为底座,将大数据、5G、AI 等先进技术融入生产运营全环节,实现管理和决策优化,推动全系统、全链条效率的提升。
数据显示,在产品原型设计阶段,工厂建立了基于机器学习的产品寿命实验平台,将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了63%;在生产阶段,第三代全自动模块化柔性生产线根据订单需求快速换线,生产速度提高65%;在运维中,AR技术和 AIGC大语言模型结合,帮助员工减少30%的故障修复时间;同时,AI支持的端到端供应链系统紧密连接上下游伙伴,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实现多方共赢。
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总经理冒飞飞告诉记者,在AI等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工厂在5年时间里实现了人均生产效率提升82%,订单生产交付时间缩短了67%,过去4-5年中,新产品上市时间压缩至最短6个月,实现了极速“上新”。
“极致生产力”缺“人”不可
站在世界顶端的“灯塔工厂”,生产线上究竟是什么模样?遍布着机械手臂、到处都是机器人、整个车间里没有人?
如果你没有去过施耐德电气普陀工厂,你或许会有这样一个错觉。但当记者真正走入车间时,仍然可以发现,在大量机械手、工业机器人的背后,照样有着员工在忙碌。
“看起来好像是一条全自动化的产线。但在产线的中间或者末尾,都还会有一到两个员工在跟设备协作。”冒飞飞表示,AI“上岗”,不代表所有工人都要“下岗”。即便在数字化时代,“人”依然有其独特的作用,具备柔性和灵活的特点,所以我们认为人、机、智要三位一体发展,要让AI与员工进行有效结合。”
“极致的生产力,来源于人机协作自动化打造出的新质生产力。”冒飞飞指出,施耐德电气尤为重视数字化和AI人才的培养和赋能,大力培养“会技术、懂业务、能融合”的复合型AI人才。通过开设面向全员的AI基础课程等方式,帮助员工建立AI思维;同时,推动管理层深入参与AI转型,发挥引领和协同作用,从而确保AI能力的全面覆盖,真正实现“全员AI”。
在施耐德电气,企业通过举办AI大赛,让员工有机会将AI与实践应用结合,激发员工创新热情,加速数智技术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用赋能”;同时,还建立了AI社群,帮助员工洞察技术趋势、拓展应用视野,持续赋能技术融合与业务创新。
成为全球借鉴的“上海样本”
如今,施耐德电气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四大研发基地。有意思的是,上海普陀工厂也成为了施耐德电气全球工厂的“孵化基地”。
冒飞飞表示,无论是众多产品还是更先进的生产工艺,上海普陀工厂都会进行“从0到1”的孵化,然后再将“上海样本”推广到全球。
想要成为“灯塔工厂”,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端到端”。对此,冒飞飞感受颇深,上海及其周边的长三角区域具有非常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从而使得施耐德电气上海普陀工厂能够实现从产品开发、零部件原材料采购、生产规划、交付运输到运营维护的“端到端”,从而通过推动全价值链协同和全流程创新。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人才。在冒飞飞看来,上海具备非常多优秀的人才,这些创新人才成为了企业不断向前的“加速器”。
头图为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