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2025第二届‘江海之间’——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浦东研讨会”在浦东新区新场古镇举行。本届研讨会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使命,邀请来自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及浦东新区有关方面代表、文物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各古镇的申遗负责人,围绕“申遗冲刺·区域协同·活态保护”等重点议题开展研讨,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动制度化协作,为联合申遗形成更为坚实的工作合力。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浦东新区经过35年的开发开放,不仅以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闻名于世,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城市根脉——这里有黄炎培、张闻天等先贤的奋斗足迹,有浦东派琵琶、锣鼓书等非遗的活态传承,更有新场古镇、高桥古镇、川沙古镇等一批历史风貌古镇串联起的历史文脉。在浦东,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过去和未来携手同行、传统与创新共生共荣。
新场古镇作为上海唯一代表,与江浙12个古镇携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既是历史赋予的重任,也是文化传承的机遇。根据本届研讨会上发布的报告,新场古镇以“申遗”和“城市有机更新”为契机,努力朝着“保护修缮和更新利用统一、空间改善和功能优化统一、文化传承和生活品质统一”的实践方向,力争将新场古镇打造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浦东样本”和建设上海城市更新的古镇范本。
报告指出,新场古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又以“五大焕新”全面提升古镇保护开发能级,包括:焕新任务清单,系统攻克申遗硬指标;焕新古镇风貌,推动遗产保护和景观优化协同提升;焕新古镇空间,助力业态提质升级;焕新古镇文旅,推动文旅商农展融合发展,切实提升服务品质,改进游客体验;焕新公共服务,多元共治完善民生配套保障。
本届研讨会还发布了两项阶段性成果:一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形成的《新场古镇历史研究成果》,围绕数据库建设、自然生态与环境演变、盐业兴衰、移民与家族、民间信仰等专题,系统梳理新场古镇的历史沿革、空间格局与人水关系演进,提炼“水系—聚落—生产生活方式”的价值脉络,为遗产突出普遍价值(OUV)论证、边界与缓冲区划定、属性—要素名录完善等提供权威史料与学术支撑。二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建筑遗产中心完成的《新场古镇数字化保护成果》,围绕数字档案建库、三维测绘建模与动态监测等开展集成应用,构建“一张图、一套数”的基础底座,显著提升遗产要素识别、状态评估与风险预警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将数字化手段前移至建筑遗产的应急抢险与修缮保护全流程,基于全面无损检测实现“先诊断、后干预”的科学处置,为科学决策与公众展示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为了给古镇申遗进一步提供智力支撑,新场镇还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开展镇校合作,在研讨会现场举办镇校合作揭牌仪式。
头图为新场古镇。新场古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