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主汛期的全面开启,暴雨、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多发,强降雨极易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城市内涝,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国家防总下发通知,要求加强精准监测预报和会商研判,落实好“叫应”机制,确保危险预警信息及时传达到基层责任人。
当强降雨、洪水等灾害可能来袭,“叫应”机制是防汛减灾的关键“前哨”,是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防线。
什么是临灾预警“叫应”机制?简单来说,主要是指气象、水利等部门发布高等级预警时,第一时间电话报告本级防汛负责人。同时,及时提醒预警覆盖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村(社区)防汛负责人,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叫应”到责任人。责任人必须及时“应”答,并迅速组织落实防灾减灾措施。这一机制的核心就在于“快”和“准”,让预警信息能够以最快速度抵达关键岗位,实现预警与快速开展初期应急处置的无缝对接。
![]()
想象一下,暴雨倾注,洪水即将来袭。此时,基层防汛责任人就是保障安全的前沿阵地。通过“叫应”机制,他们能第一时间接到预警,迅速组织群众转移、及时避险,并做好抢险准备,为抢险救援赢得宝贵时间。
“叫应”机制以“叫必有应”的刚性闭环,将责任精准“钉”在基层关键人身上,一旦预警发出,在遭遇断电、断通信时,当预警信息在基层获得“秒回”,一场风雨中的生死竞速便有了坚实起点。这“叫应”之声,是守护生命最牢靠的承诺。
正是这种“叫必有应”的坚定回响,将不确定的灾害化为可把握的安全感。“叫应”机制,确保“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基层一线“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每一次精准的“叫”,每一次及时的“应”,都是在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
一声“叫应”,扛起的是风雨中的千钧重担,托起的是千家万户的安心与信赖。当“叫必有应”成为常态,当责任在基层稳稳落地,我们应对安全风险的底气,便又坚实了一分。
雨会停,隐患却从不会自动消失。灾难的残酷在于,它从不为“大意”开具谅解备忘录。安全从来容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一丝侥幸。功在平时,汛期能否安全,关键在于“叫应”机制能否在危难来临之际叫得醒、应得快、做得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