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服务别忘保障办事人员的休息权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北京日报客户端 晁星 发布时间:2024-10-15 07:30

摘要: 延时服务别忘保障办事人员的休息权

“午休不间断”“晚关门一小时”“周末不打烊”……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务大厅调整服务时间,为办理业务的群众带来了更多便利。


不过,也有媒体报道,一些基层工作人员表示,调整服务时间后延长了他们的工作时长,也占据了周末和节假日等非工作时间,相应的补休机制和奖励机制却没有跟上。政策之“暖”背后的基层之“累”,一时引发关注与热议。


“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是政务服务窗口的宗旨。然而,一直以来,窗口开放时间和群众工作时间重合,导致了“上班时间没空办,下班时间没处办”的尴尬,着实让人烦恼。对此,很多地方探索出台多种类型的延时、错时服务举措,不断消除服务群众的“时差”,主动担当作为值得点赞。


换个角度看,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推行延时、错时服务,也意味着人力成本的相应增加。公务人员当然要有奉献精神,面对民众所需以及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更该冲在前面。但谁都不是“永动机”,政务窗口“不打烊”毕竟不是短期任务,而是必须长久坚持的民生工程,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一味简单做责任的加法,而要建立相应的奖励与权益保障机制,才可能持续健康运行。否则常态化加班加点,付出与回报又不成正比,基层工作人员很可能会产生消极懈怠情绪,反而影响办事效率。好不容易补上服务“时差”,若出现服务质量、效率“减配”,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落实好延时、错时服务,其实有一些既有经验可以借鉴。事实上,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双休日开门、星期一闭馆”的“错时”运营模式,就是根据人流量进行的动态调整,不仅因时制宜实现了社会服务最大化,也让一线工作人员能有时间休整。客观来讲,政务窗口服务类多量大,业务模式不尽相同,有面向个人的业务,也有很多公对公业务,选择某个工作日关门调休不现实。但根据长久的工作经验,以及大数据科学测算,应当可以发现某类窗口相对固定的人流高峰和低谷。以此为基础,灵活制定调休、轮班机制,业务多时就多开窗口、多加人手,其他时间段适当减员、科学调休,备好应急人员,既能缓解办事群众的“时间焦虑”,也能更好保障工作人员的合理工休,可谓双赢。


当然,一些时候也难免有人手腾挪不开的情况,那就有必要给加班者给予实实在在的奖励,不让实干者、能干者、奉献者吃亏,这对营造积极为民服务的良好氛围大有助益。


说到底,为民服务精准化、精细化,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民生事项最终都要靠具体的人来落实,保障基层工作人员的权益,就是提升他们干事创业的获得感、精气神。一个各方自洽、张弛有度的机制,才能实现公共服务效率最大化,在更大范围保证“服务时时到位”。


责任编辑:万弈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新能源车“买车易、修车难”问题凸...

近3000万个岗位亟需“填空”

吴邦国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习近平等...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