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应被标签化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浙江宣传微信公号 之江轩 发布时间:2025-05-06 07:30

摘要: 年轻人不应被标签化

“脆皮”“累点低”“智性脑”“偷感青年”“积极废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形容年轻人的新词蹦出来,这些词也往往被当作特定的标签贴在年轻人身上。

面对形形色色的标签,大家的态度各不相同。有人觉得贴不贴标签都无关紧要,“标签既然可以贴上去就可以撕下来”;也有人认为贴标签让人物形象更加具象;还有人则十分抗拒“被代表”,“贴标签其实就是输出自己的偏见,自己有什么样的偏见就会给别人贴什么样的标签。”

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年轻人被标签化这一现象呢?

青年群体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难免被“显微镜式”地观察。尤其当年轻人一有“与众不同”的举动,就可能会被快速捕捉、放大,用来描述其行为特点的标签也就自然而然冒出来。有学者把这些标签看作社会用来解读年轻人的“快捷方式”。

有些标签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比如,过去人们用“温室的花朵”来代称部分被家庭宠爱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有的标签则是把年轻人的“个性化表达”泛化了,比如,性格内向、喜欢独处的人通常被一个“宅”字概括,之后“宅”就慢慢变成了年轻人的群体标签;还有些标签最初源于年轻人自己的奇思妙想,他们用“自嘲”甚至“自黑”的方式来寻找同龄人间的共鸣,比如一些人用“退堂鼓表演艺术家”“耳机依赖患者”“白日梦工厂厂长”等话语来描述自己。

给年轻人贴标签,在国外也很常见。“#bedrotting”在TikTok上很火,用于形容年轻人一到休息时间就喜欢“在床上摆烂”的境况。

从心理学角度看,凡是标签都具备定性的引导效应,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作用于个人或群体,产生个性认知与自我身份认同。说白了,当大家习惯用某个标签称呼一个群体时,个体会有意识或者没意识地按照标签去改变自己做事的方式,慢慢地就变得和标签描述的样子相近了。

诚然,像“元气少女”“阳光男孩”等正向的标签可以发挥很好的引导作用,但倘若只在年轻人的行为表象上做文章,将他们生硬地简化为一个个扁平化的标签,甚至一叶遮目,放大个体行为,让整个青年群体承受指责与非议,这恐怕对年轻人的成长没有益处。

责任编辑:万弈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中国人民银行:5月8日起降息,1...

我国首次开展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测,...

受美关税政策冲击,多家德国零售商...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