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的“非遗传承人证书”,买不来真手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17 07:30

摘要: 网购的“非遗传承人证书”,买不来真手艺

花几百元就能在电商平台购买到“非遗传承人证书”?近日,有记者调查发现,多个互联网平台都有商家和博主以“非遗”为噱头营销非遗技艺传承师证书,宣称“298元可考证”“最快一周拿证”“可以直接申请高级证书”“月收入过万元”等,且考证无需实操,仅需网上答题。平台售卖的“非遗传承人证书”包含非遗茶点、非遗刺绣、非遗国画等40多种。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往往需要学徒有“三年打杂,十年入行”的耐性。即便现在有了先进科技工艺的加持,学习和制作的效率提高了,但想真正习得一项手艺、参透其中的智慧,也依然需要用时间来打磨和沉淀。这项既考验耐心又体现匠心的工作,显然与速成证书的逻辑相悖。多位非遗传承人也向记者证实,官方并没有非遗技艺传承师证书,行业内招人看技艺而非证书。

作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非遗传承人肩负着将古老技艺与智慧延续下去的重任。他们不仅要原汁原味地保护好技艺精髓,还要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活力。因此,非遗传承人这个身份是具备极高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这也决定了非遗传承人的认定程序,应当是严谨且严肃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由各级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批准认定。作为一项制度性安排,非遗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履行申报、审核、评审、公示、审定、公布等程序,以确保认定结果的权威性。


电商平台上给钱就能办证的产业链,却似乎正在让非遗传承这件事沦为营销工具。它不仅削弱了这一认定的严肃性和公信力,也消解着社会对非遗保护的信任与敬畏。虚假证书让投机者能轻松获得非遗头衔,而那些真正长期钻研技艺的传承人却可能因缺乏这些“包装”而被边缘化。即便这些“包装”是虚假的,但在非遗传承本就亟需破局的当下,真假难辨的浮躁更让这份传承多了一些艰难。

因此要加强非遗认证监管,建立公开透明的传承人信息查询系统,严打非法办证机构。此外电商平台也要完善审核机制,对标注“非遗”的商品和证书进行资质核验,及时下架虚假信息,避免更多消费者受骗。


也要看到,许多人购买非遗传承人证书来虚构身份,也在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高的认可度,但这也同时暴露出当下非遗传承体系中人才培养的更深层问题。


比如有些非遗技艺难以融入现代生产体系中,鲜有人关注和保护,或是传承人精于技艺但缺乏品牌运营、电商营销等现代商业技能,难以将非遗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来源。不稳定的收入和不明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很难吸引年轻人长期投入实现再创新再发展。再加上非遗传承人的申报认定往往要看重年限,也导致一些从事此行业的年轻人“等不起、熬不动”。


因此,要看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要正视非遗传承中的人才困境。打破传统桎梏,构建更开放、更包容的职业发展体系,为传承人铺就一条可持续的职业道路,或许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让非遗传承从情怀变为事业。


责任编辑:万弈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家长抱婴儿护学站岗,休说什么“自...

我国城市规划“全面体检”套餐出台

南方大部陷入降雨车轮战,北方高温...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