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全运会时,我们该关注什么?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8 07:00

摘要: 当我们看全运会时,我们该关注什么?

“理智看待输赢,尊重运动员隐私,还是要支持整个中国乒乓球队。”


全运会女乒单打半决赛后,孙颖莎面对镜头说出的这番话,不仅是期待,也是一份提醒。


当我们追逐全运会比赛时,我们究竟该关注什么?


是“意满离”的畅快,还是“意难平”的遗憾?赛场上每一个“拼尽全力”的瞬间,当然值得掌声,但不能仅仅放大一时的荣誉、抒发一瞬的情绪。我们支持和喜爱一名运动员,往往是在其身上投射了“理想中的自己”。正因如此,就更应该把目光放长远,在人生的“时间轴”里,去见贤思齐,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孙颖莎等运动员的真诚表达,映照出本届全运会最本真的底色——在输赢之外,有一些力量更能穿透喧嚣,直抵人心。


每届全运会,都伴随着“新老交替”的故事,这是传承的力量。


这届全运会比赛,被网友称为“二旬老将”的陈芋汐和张家齐,赛后接受采访时,都曾眼含泪光。“会有新的‘三小只’的,这就是竞技体育。”这份超越年龄的清醒,让人动容。


汪顺在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实现全运会四连冠后,坦言“有多渴望这枚金牌,只有我自己知道”,又在部分项目失利后,坦然表示“有年轻力量,对中国游泳队是非常好的事情”。历经岁月打磨,他们仍不忘“传承”的初心。


37岁的马龙、36岁的苏炳添等老将的坚守,与“00后”“10后”小将在滑板等新项目中的崭露头角,共同完成了中国体育精神的接力,诠释着跨越时空、超越赛道的意义。


全运会不设奖牌榜,就是为了让运动员“轻装上阵”,更好发挥拼搏的力量。


不设奖牌榜并不是否定竞争,也不是放弃追求卓越,而是营造了更纯粹的竞技环境,让人们的目光从关注金牌数量,转向关注“人的成长”。


正如网友们所说,有些项目的“全国冠军,比奥运冠军还难拿”。中国的全运会,不少都是“世界级竞争”。截至目前,于子迪打破了尘封13年的亚洲纪录,张展硕刷新了自己保持的世界青年纪录,不断超越的背后,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生动体现,更是中国人勇攀高峰的志气、锐气和底气。


这届全运会,还因为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有了推进区域融合发展的力量。


开幕式上,三地同步升起五星红旗;港珠澳大桥上,自行车选手完成跨境比赛;场馆里,三地志愿者“小海豚”携手服务……从“0个新建场馆”的可持续理念,到81岁香港阿伯张耀钊参与乒乓球群众比赛,以运动之名,粤港澳三地人民心相印、心更近。


本周,十五运会就将落幕了。


未来当我们回忆起这届赛事,也许你最难忘的,恰恰是那些关于人本身的故事:吉祥物和志愿者的真诚可爱,全红婵身上的那份“松弛感”,徐嘉余赛后累到站不起来的身影……这些片段,正是运动所带来的喜乐悲欢和幸福荣耀,也映照出一届全运会的长远价值。


体育,从来不只是为了短暂的情感释放,而是更关乎人对自我潜力的挖掘,对团结协作的践行,以及对美好人生的不懈追求。


这些闪着光的价值观,能跨越时间,激励每一个平凡的我们,在自己的赛道上不负热爱、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李霄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小心!打赏诱发的“坑蒙拐骗”

婚假虽好却休不满,怎么破?

迪士尼“快通”变“快跑”,平台别...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