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躺赚”的低级骗术,为何会忽悠到那么多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3-01-17 07:35

摘要: 以“考证躺赚”为噱头,杨某强、康某等人,参与发布各类办证、考证广告,夸大证书作用,诱骗多人购买培训业务。

“轻松考证,免费挂靠,一年躺赚10万。”“拿下证书,就有了金饭碗。”以“考证躺赚”为噱头,杨某强、康某等人,参与发布各类办证、考证广告,夸大证书作用,诱骗多人购买培训业务。截至案发,案件涉案人员百余人,诈骗数千名被害人共计3000余万元。2022年12月2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涉案的9名嫌疑人提起公诉。目前,案件正在办理中。(1月15日《法治日报》)


“考证躺赚”能成为机构骗人的噱头,令人嘘唏。夸大证书作用的培训诈骗,利用的是求职者走捷径、赚快钱、不劳而获的急功近利思想。这类培训本质是打着培训旗号的诈骗,因此,以涉嫌诈骗罪追究实施“培训诈骗”者的法律责任是适当的。而要避免这种“培训诈骗”扰乱正常的培训市场,除加大监管力度之外,还需要加强对求职者的教育引导,强化合法就业,以及凭真本事提升就业竞争能力的意识,不要被这些噱头蒙蔽。


“考证躺赚”这样的噱头,根本经不起推敲。首先,如果证书真值钱,那么,考出这样的证书,绝对不可能轻松。“越值钱的证书考证越难”,这是培训、考证的基本常识。然而,机构却宣称获得这么值钱的证书,只需缴钱即可,甚至可以请人代考,保证获得证书。事实上,这些证书根本就不是什么政府认可的从业资格证书,而是社会机构自己发放的职业能力评价证书与等级证书,这些证书的含金量没有政府背书,如果没有用人单位认可,就是废纸一张,更不能拿到这类证书可以“挂靠躺赚”。


其次,如果证书真管用,法律也绝对不允许挂靠。国家对从业资格证书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实施从业资格制度,就是要保障从业者的专业能力达到行业标准,挂靠显然是违反从业资格制度的非法行为,也根本无法运作成功。机构宣称能运作证书挂靠,是在编诈骗故事,引诱想快速成功的求职者掉进陷阱。


可就是这么漏洞百出的诈骗套路,却骗到不少人,其中包括高校毕业生,是令人深思的。有部分高校毕业生,信奉成功学,梦想“一夜暴富”,就会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甚至把“非法就业”视为“大胆开拓”。近年来,有的高校毕业生掉入传销陷阱,还有少数高校毕业生刚出校门就因实施诈骗,包括电信诈骗、金融诈骗、培训诈骗,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启示,应加强对求职者的“合法就业”教育,不能被成功学蒙蔽。


值得注意的是,“培训诈骗”往往选择一些新兴职业,如碳排放管理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他们利用求职者对这类职业不了解,职业缺乏明确规范,夸大培训证书的价值,基本的口号,均是“获得证书就捧上‘金饭碗’”。对此,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应尽快制订这些新兴职业的职业规范,明确职业的工作内容以及对从业者的要求,以此规范针对新兴职业的职业培训。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取消了大批职业资格许可与认定,很多职业不再有要求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对求职者、从业者的能力评价,改为社会评价,在此过程中,就有一些机构混淆官方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与社会机构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性质和功能,进行虚假宣传。规范职业培训市场,就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而与此同时,要推进用人单位的招聘用人改革,在招聘用人时,不能只是看学历、证书,而要关注求职者的实际专业能力,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


我国所有的求职者都应该转变“看重证书,超过看重能力”的陈旧观念,选择参加职业培训更应如此,要查看培训机构的资质、比较分析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质量、重视通过培训获得的实际能力提升。以能力提升,而不是获得一纸证书,来对待职业培训,夸大证书作用的“培训诈骗”也就不再有土壤与空间。


责任编辑:周甸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人民日报:以科技创新提振发展信心

奋力谱写警备区国防动员建设崭新篇...

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在市纪...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