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空气席卷而来,冬季游热度攀升,部分雪场民宿已接到春节订单。截至11月8日,今冬平台关键词含“滑雪”“雪场”的民宿预订量较2019年增长2.4倍。蓬勃的出游热情中,也伴随着隐隐担忧:价格不菲的民宿会不会是“照骗”?
说起来,“民宿”概念最早来源于英国,是指将自家部分居室出租给游客。而在中国,人们熟知的民宿则是从“农家乐”起步,历经多年发展,逐渐从低端、粗糙的住宿之地,变成舒适、精致的旅游综合体。相较于宾馆、酒店等标准统一的住宿业态,民宿在设计、装修上注重个性,在服务、体验上强调贴近感,成为不少人出行休闲的首选。
很多人选择民宿,看重的是文化特质、风土气息,也期盼着更具人情味、个性化的体验。但一段时间以来,民宿也不时引发吐槽。有的服务缺失成了“民诉”,价格直逼五星酒店、进屋一看全是“照骗”;有的同质化严重,外观设备好似复制粘贴,风格装饰劲吹“网红风”;还有的则是商业化严重内涵缺失,选址在空旷郊外,却与民风民情没半点关系……截至2022年7月底,全国民宿企业总数为121538家,比2019年增加69257家。快速发展的同时,泥沙俱下的现状,也在拉低用户体验,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名声。
犹记民宿初兴之时,人们还出于种种担忧更倾向于入住宾馆、酒店;如今,“用脚投票”形成的行业繁荣,折射的是实打实的市场需求。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成熟,都难免遭遇“成长的烦恼”,都需要强化监管与引导。对于民宿而言,最基本的是明确规范,严格落实准入门槛与行业规则,让多样风格的民宿都拥有“标准线”以上的服务。同样重要的是,延伸服务触角,创新治理方式,为民宿发展提供更多针对性支持和帮助。事实也反复证明,唯有深挖当地生态、文化资源,让民宿融入当地整体环境的发展之路,才是最长远的。
意境清幽的深山野墅,傍海而生的观景平层,蔬果飘香的乡村古院……人们关于民宿的期待里,充满了远离喧嚣、亲近自然、寻味乡愁的诗意表达。在品质特色上下功夫、在文化内容上做文章,风格各异的民宿才能给游客留下难忘的独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