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据大象新闻报道,吉林白城市精神文明办发布《关于白城市拟推荐申报2025年第二批“吉林好人”候选人的公示》,其中一名候选人的孝老爱亲先进事迹引发关注。白城市文明办工作人员表示,已取消了齐某作为“吉林好人”的候选资格。
公示中显示,候选人齐某的先进事迹主要为:全程照料患糖尿病住院的奶奶、陪爷爷逛北京天安门;工作中,她耐心帮老人用手机办业务、教操作,入户帮做家务;生活里,记挂父母喜好,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
“炒菜多放辣椒,这些事迹是不是太小了”,网友的质疑,既是对候选人的日常善举与所谓“先进事迹”之间产生错配感的自然反应,也暗含对参评“吉林好人”门槛太低的质疑。
客观而言,齐某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长辈尽心照护,所做虽都算不得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无论是陪伴老人、做家务,还是做可口饭菜,对长辈而言都是很贴心的。这些孝道之举当然值得肯定。而且,若能把时间线拉长,该候选人日行不辍,经常“以善小而为之”,其典型意义显然也值得予以褒奖。
问题是,此次公示中,这些日常中的善行孝举,其本身是否就够得上“先进事迹”的分量,当事人是否就可以因此成为“吉林好人”的候选人,还是值得掂量一下;而且如果这些事迹只是一时为之,还没有在日积月累的坚持不懈中沉淀出“稀缺”的价值,当事人的参评资格就更需打上问号了。
“吉林好人”评选是吉林省实施核心价值引领工程的重要活动,选树的是省级典型。如果一个人只是有些日常善举就能参选,哪怕只是作为候选人被公示,也给人一种评选门槛过低的观感。
而且,因一些“做到位”的小事就大张旗鼓地参评,过度拔高,也显得相关的评选标准太低、评选过程不够严谨,这无疑会消耗“吉林好人”的含金量和引领价值。
毕竟,在人们的日常认知里,榜样需要有令人信服的过往,需要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这就要求类似的评选活动,既不能对当事人的事迹进行夸大解读,也不宜人为拔高。
此次齐某被取消“吉林好人”的候选资格,并不是对其日常善行的否定,积小善终成大德,社会需要也乐见更多如齐某这样孝亲敬老之人的涌现。只是在评选榜样人物时,相关的标准和门槛必不可少,推荐审核流程更不能太随意。如此,才能让榜样充分发挥引领、感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