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本意用来节省空间、补充车位的机械式立体车库,有不少在现实中既用不到又拆不掉,变成了停不了车的“僵尸库”。
为何立体车库成“僵尸库”?“难停”无疑是首要原因。事实上,现行立体车库的设计多基于10年前的标准,早已滞后于现实车辆的更新迭代与使用情况。尤其是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SUV、MPV等车型占比攀升,这些原本以传统家用燃油车为标准的立体车库,显然“小得多”。有老司机调侃,科目二最难考的倒车入库,两侧还预留30cm左右的距离,而有的立体车库可能连它的一半都达不到。更何况,倒车入库压线了还可以倒回重来,遇到有棱有角的机械停车位,稍有不慎,要么轮胎被挤压、要么后视镜被刮擦,有的甚至还可能卡在中间动弹不得。如此“苛刻”的停车空间,恐怕驾校教练来了都要摇头。
除了车主不愿意停,运维成本高也让管理方产生了弃用的想法。作为特种设备,立体车库不仅需要有资质的专人操作,且需定期维护保养,运维成本远超普通车位。在收益难以覆盖成本的情况下,有的立体车库要么“只开一层”,要么任其自生自灭,放任设备锈蚀老化。加之立体车库还可能涉及开发商、物业、业主、监管部门等多方主体,权责边界模糊等问题丛生。如此一来,立体车库更容易陷入“没人愿停—没人愿管”的恶性循环。
其实,立体车库成“僵尸库”,本质上也是治理思维僵化的结果。要破解困局,必须转变思路、做到“软硬兼施”。在软件更新上,要尽快推动立体车库设计标准与车辆发展趋势同步更新,先让机械车位设计“变大”。同时,在落实层面要建立从规划审批到报废拆除的全流程监管,强制新建项目预留改造空间,避免出现“改不了又拆不掉”的情况。在硬件迭代上,在及时淘汰落后设备之余,可推广智能改造。比如,推广AGV机器人搬运、垂直升降等智能车库技术。当然,软硬件的更新迭代,都不可避免涉及“钱从何来”的现实问题。对此,可探索多元共治与成本分摊等机制,建立“政府补贴+业主众筹+专业运营”模式,引入第三方管理公司降低运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