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开始整治PPT!据上观新闻报道,最近,浙江省宁波市的一名公务人员留意到一个积极的变化:日常会议不再硬性要求制作PPT了。“以前的会议方案中,大多标注需要制作PPT,但现在没有这种要求了。”浙江省平湖市当湖街道党委副书记王利燕也证实了这一转变。数据显示,2024年,当湖街道(含村社区)PPT和视频制作总量较上一年度相比下降70.37%,总费用下降72.96%。2025年则基本实现了“非必要不做PPT和视频”的要求。
报道提及,这些变化源于浙江省今年部署开展的“屏幕中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行动。该行动对全省各级各单位公务PPT、视频等使用情况进行大排查、大起底,全面摸清底数、掌握情况、督促整改,推动全省公务政务活动中的PPT、视频“减量、减费、减负”。
看到这里,估计不少人会好奇:好端端的,为何突然对PPT和视频“开刀”?这并非毫无缘由。以浙江为例,早几年,每到年底,不少机关单位工作汇报都需要配备PPT,公务人员通常要熬夜修改排版、添加动画效果。有人时间紧缺、技术水平有限,只能选择外包,3分钟的汇报内容,制作一次PPT往往要花费几千元。此外,文旅、宣传、招商等部门对视频制作的需求也很高,动辄需要数万元,甚至高达10万至20万元。
类似情况并非浙江独有。今年5月,人民网曾报道,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新开街社区福源小区,社区一直想解决群众投诉集中的便民休闲广场垃圾堆放问题,但进展始终缓慢。对此,社区一名工作人员解释说:“经常要耗费大量心力精力制作迎检视频、PPT,有空时才能推动一下实事,工作断断续续的。”
这些案例都清晰表明,原本作为辅助工具的PPT、视频等,如今反倒成了不少公务人员的额外负担,挤占着处理实际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拖累了正常工作的推进与落实。这种过度依赖屏幕展示的形式主义,导致了典型的多输局面:既消耗了公务人员的干事热情,也造成了公共资金的极大浪费,更在基层服务与群众需求之间人为地筑起了一道“屏障”。
因此,浙江此番对于“屏幕中的形式主义”大刀阔斧地整治,显得尤为及时和必要。这样的探索实践,也值得被更多地方、更广领域借鉴。当然,需要明确的是,支持这样的改革,绝不是因为PPT、视频等本身有什么“原罪”,而是要厘清其合理使用的边界:这些工具究竟该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扎扎实实的真需求、哪些仅仅是华而不实的表演?只有界定清楚,才能面向真正的需求精准发力,让无谓的表演“歇一歇脚”。
还要进一步深究的是,“屏幕中的形式主义”滋生的本质原因,在于工作评价导向的畸形。在一些机关单位,会议筹备时更关注“PPT准备好了吗”,而不是“工作进展如何”;汇报工作时,精心包装的演示往往比工作成效更受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而成了次要指标。凡此种种,都形成了错误导向:公务人员投入更多精力雕琢PPT、视频等“门面功夫”,似乎比埋头实干更容易获得肯定。
化解这一矛盾,关键要从制度层面强化刚性约束,将评价重心转向可量化、可验证的实际工作成效。在确有必要使用PPT或视频时,还需推广简洁实用的标准模板,引导公务人员聚焦内容而非形式,从而降低制作成本和美化负担。同时,对于需要制作的PPT、视频等项目,应设定严格的预算上限,实行分级审批管理,并将相关制作费用纳入项目或部门预算公开范围,接受公众监督。
各机关单位上级部门和领导干部也要率先垂范,切实转变工作观念和作风。比如,在开会或听取汇报时,少关注屏幕展示的精美程度,多追问一下“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群众反馈如何”,以此传递“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在单位文化中,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摒弃表面光鲜的“表演艺术”。
正如开头那名宁波公务人员在接受采访时所感慨的,曾经被PPT制作“拴住”的时间,如今终于能“松绑”,回归到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去。期待越来越多公务人员能从繁琐的“门面功夫”中解放出来,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的田间地头、推动发展的广阔天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