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厌学娃工地搬钢筋,找苦吃不如找到真正爱好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2-10-10 07:30

摘要: 与其挖空心思给孩子“找苦吃”,不如花心思帮他们找寻真正的兴趣和爱好。

别人家孩子读书,书声琅琅、母慈子孝。自家孩子写作业,字迹潦草、鸡飞狗跳……近日,一则“爸爸带厌学男孩工地搬钢筋”的视频引发关注,家有同款厌学娃的中年父母,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家长的用心良苦。男孩爸爸杨先生表示,儿子9岁上4年级,不愿意读书,用了很多方法都不听,说想出去打工,就把他带到了自己干活的工地上体验一下,孩子干了一天半的时间,最后实在受不了,说想通了回去一定好好上学。


翻阅以往报道,不难发现,出此下策的父母多为体力劳动者。不吃读书的苦,长大就得吃生活的苦。对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他们的理解自然更为深刻。比如去年6月,安徽淮南一男孩厌学,当厨师的父亲将其领到后厨,体验“颠勺”教育。男孩一手拿笔一手端锅,父亲在一旁质问:“试试锅重,还是笔重?”


类似的做法,还有工地搬砖、村里放羊、翻垃圾桶捡塑料瓶的。家长的心态不难理解,希望通过“吃苦”教育,让“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幡然醒悟,珍惜读书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引导。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言传行不通时,身教不失为一种补充。不过,“体劳”式教育真的有效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治疗厌学情绪的灵药?正如网友所言,体验几天劳动而已,怎会真正理解父母年年日日的辛苦,过不了多久就会故态复萌。一时的“体罚”,可能只是饮鸩止渴。


“吃苦”不是治厌学的法宝,一味歧视和贬低体力劳动,也可能会对孩子未来的择业观产生误导。仔细分析厌学的原因,接受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感受,有的放矢地找到兴趣点,建立起自强不息的内驱力,才是真正的教育。


当然,望子成龙的父母,也要正视现实,接受孩子的平凡和普通。一千种孩子,对应一千种教育方式。无视天资秉性的差异,别人的阳光大道可能成为自己的崎岖小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读书,的确会让人生拥有更多选择,却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唯一出路。“为你好”的一厢情愿,只会加剧紧张焦虑,无法把孩子逼回书桌。


近日,一则新闻让人心生感动。“送儿子去北大”的鸡蛋灌饼店主,受邀去北大参加校园美食文化节。谈到儿子的培养,彭爸爸的一番话,或许值得每一位父母反思,“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比聪明、成绩好的人更重要。”


谈及教育的方式方法,不禁让人想起一个比喻,“鸡蛋从外部打破,是碎裂,是毁灭;从内部打破,则是孵化,是新生”。一两次吃苦,可能扶不起厌学的孩子,激励和鞭策,不等于逼孩子屈从。与其挖空心思给孩子“找苦吃”,不如花心思帮他们找寻真正的兴趣和爱好。


责任编辑:马思华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男女共担家务和育娃,才是一种“大...

退休行长当群众演员,人生本就有更...

十连冠!中国队第22次夺得世乒赛...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