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高中生在黑板留言收废瓶”的图片在网络传播,引起关注。
据九派新闻报道,该生请求高三(1)班的学长学姐将瓶子集中放在一个地方,“我会来收”,并希望他们把消息告知其他班级。而这么做的原因是:帮妈妈挣医药费,帮爸爸还账。在留言一旁,他祝学长学姐考上985、211,还请求学生会看到不要扣分。
看得出来,写下这段留言,该生经过了深思熟虑,甚至可能有心理上的挣扎。毕竟,青少年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强,要承认自己家庭的困难,需要很多勇气和魄力。
或许有人不解,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竟要捡瓶子卖?一个瓶子能卖几个钱?其实,瓶子虽不值钱,但以拾瓶为副业的人早已用行动说明,积少成多,也是一点收入。况且,该生此举的意义远大于瓶子的价值,其直面家庭困难,既不自怨自艾,也不浑浑噩噩,而是以自我救济的方式为家庭贡献一份力量、改善现状,显示出年轻人难得的责任感与担当。虽然能做的不多,但愿意在困境中挺身而出,承担一份成长的责任,确实难能可贵。
值得一提的是,少年在“求瓶子”这件事上,已经显示出同龄人难得一见的机敏:集中收瓶子,省时省力,效率大增,也有助于校园环境改善。某种程度上,他也从拾荒者变为再生资源的回收者和合作者,不仅避免了某些尴尬场景,也打开了新局面。这样的历练,一定会在少年的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记。
在少年放下尊严求瓶子之后,一个暖心的局面出现了:众多网友表示支持,“能有勇气这样做已经很强了”“如果我们班有这种情况,在家喝完的瓶子我也会带来学校”。学校老师也告诉记者,该生家庭情况负担确实较重,目前每个班级都已为该生专门设立了存放废瓶的容器,或是盒子或是桶,方便其集中收集,该生会在放学时段前往各班级取走废瓶。学校作此人性化的处理和安排,值得肯定。如此既守护了少年的尊严,又在无声间凝聚了校园善意,成就了一场放下尊严与守护尊严的双向奔赴。
在这一事件中,校方和同学们的态度至关重要。如果校方不分青红皂白地叫停,同学戴有色眼镜说三道四,那对“求瓶子少年”的打击可想而知。如今,校方理性而包容的处理方式,向师生也向外界诠释了教育即育人的内涵:教育离不开润物无声的默契,离不开对于个体困窘的关切。说到底,教育就是播撒爱的种子,就是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空瓶有价,少年的担当和同学们的互助无价。他们彼此间的感恩和互助,让一颗颗炽热的心紧紧相连,传递出校园和社会的温热体感,也激励着更多人向善、向上。
当然,此事对当事人和外界而言,都只是一个“小插曲”。舆论可以赞赏,旁人可以帮助,但也要留意,过度的围观也可能给“求瓶子少年”造成一种不必要的负担。因而,对此事不妨平常心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