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不旷,一个字没听?这些大学生为何习惯于“陪伴式听课”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半月谈 发布时间:2023-06-18 07:30

摘要: 在大学校园,“上课不听讲”的情况并不鲜见。有人调侃有少数大学生上课现状——“一节课不旷,一个字没听,主打的就是一个陪伴”。这些大学生为何习惯于陪伴式听课?

在大学校园,“上课不听讲”的情况并不鲜见。有人调侃有少数大学生上课现状——“一节课不旷,一个字没听,主打的就是一个陪伴”。这些大学生为何习惯于陪伴式听课?


“水课”不愿意听,容易通过的课不用花工夫听


“要么睡觉,要么干其他与课程无关的事。”采访中,有高校教师表示,有些学生平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但就是不认真听课。问起来学生则说,不旷课是为了考勤不被扣分,不认真听课是“把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有受访学生认为,学校安排的某些课程不实用,“泛泛讲一些理论知识,枯燥无聊,不少案例过时了还在用”。


一些通识课程成为学生眼中“凑学分”的最佳选择。此类课程通常相对简单,只要求学生了解理论层面知识,实用性不强,学生称其为“水课”。


受访学生提到,有的课程考核标准较低,老师在期末只要求提交一份结课作业,学生失去听课动力;有的虽安排期末考试,却采取开卷或半开卷形式考试,题目简单易答,老师判卷“手松”,学生没有“挂科”的压力;有的老师课后会将课件发给学生,虽然方便学生复习,却也助长学生惰性。“课下看课件自学,考试一样能过,索性平时就不听了。”一名受访大学生说。

还有些必修课程质量不差,考核标准不低,但课堂上依旧没人听讲。大一学生陈明(化名)说,老师教学方式单一,上课缺乏感染力,是学生不爱听此类课程的一大原因。“感觉老师也是在完成任务。我们是陪伴式听课,他们是应付式上课。”

改变低效课堂,要多方共同发力

针对“上课不听讲”的问题,不少高校制定过管理规定,有的安排辅导员在上课期间巡视,有的要求学生课前将手机放到指定的收纳袋里,但这些做法都“治标不治本”。

课程好不好,学生评价很重要。应鼓励高校健全课程质量评价机制,畅通学生反馈渠道,及时发现和整改“水课”。采访中,有大学生提到,自己喜欢上“市场营销学”这门课,“讲的东西非常实用,对未来工作会很有帮助”;有学生说,“社交心理学”课程非常火爆,满足了大学生想要融入社会的心理需求。今后大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应更加关注大学生实际需求,着力打造含金量高、实用性强的“名课”“金课”,让学生愿意听、有收获。

教师上课质量关乎学生听课质量。“我特别喜欢上社会学的课,老师风趣幽默,上课时有感染力,我上他的课从来不玩手机。”“传播学老师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欣然接纳不同声音,大家在她的课上特别活跃。”不少学生认为,高校应积极完善学生评教机制,多倾听学生意见建议,进而督促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听课体验。

改进考核机制也很重要。有学者指出,以期末闭卷考试量化打分的考核形式,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也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部分受访学生反映,有的大学的思政课之所以成为“摸鱼重灾区”,一大原因是思政课期末考试模式化、套路化,一些学生认为平时不听讲,考前突击复习,刷几套往年的试题,即可轻松“通关”。对此,需鼓励各高校优化考核机制,制定更加严格科学的考核标准,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

当然,破解“陪伴式听课”,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自觉。大学生需珍惜在校时光,合理安排时间精力,对自己负责,避免在“陪伴式听课”中徒耗青春。


责任编辑:范晨光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扫码支付”是“选择”不是“唯一...

万物皆可盲盒,责任不能“黑箱”

北京广州发现猴痘病例,如何防控?...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