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太原7月29日电 “这个布老虎看着真喜庆,它有啥含义没有?”夏日的山西省黎城县黄崖洞景区大厅里,围着非遗展台的游客不时赞叹。
“这个叫作黎侯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商周时期以虎为图腾的民俗,后经过3000年历史演变,逐步完善定型于今天集故事、草编、刺绣、剪纸、书画于一身的独特造型。黎侯虎在民间有赐福、镇宅、生财等文化内涵。”非遗柜台导购李林雨耐心地向游客们一一介绍。
随着旅游升温,各地景区迎来大量客流,中国非遗的推广传承与发展也注入了新活力。
“这段时间有不少游客在景区看到黎侯虎后,特地前来参观学习,我的非遗工作室都快成一个旅游打卡点了。”黎侯虎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小梅说。
目前,中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非遗数量居世界第一。
山西忻州古城运营初期便开设了剪纸、面塑等20余家非遗店铺。古城仅今年6月份人流量就达到103.52万人次,为非遗推广与发展提供了良机。
忻州古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推动非遗与旅游的结合,对于部分非遗项目,古城实行“免租金”等政策,对于有好手艺、好项目但缺乏资金的商户,古城帮助其投资开店,以推动非遗传承人传承、发展非遗。
位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福建省泉州市,将提线木偶、南少林五祖拳、剪纸、蟳埔簪花围、南音、梨园戏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融入景区和剧院,为游客呈现“世遗之城”的独特魅力。
旅游与非遗的融合发展,也得益于国家层面大力支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要求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支持利用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非遗工坊等场所,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支持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特色小镇,鼓励非遗特色景区发展。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今年2月印发通知称,“十四五”期间,将遴选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群众广泛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场所和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研学等服务的旅游相关场所,设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
黎城乔老憨家纺棉制品有限公司正谋划以黎侯虎生产车间为基础建设非遗旅游研学基地。“未来两年内,我们将建成一座非遗研学基地,以黎侯虎为主题,融合VR等科技元素,全面展示我们的非遗文化,并争取使基地成为长治市旅游线路中的一环。”公司董事长乔艳波说。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耿晔强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新常态,非遗与旅游二者相辅相成,旅游景区为非遗推广提供坚实平台,非遗则为景点注入文化内涵,“旅游+非遗”的发展模式将成为文旅发展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