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文创产业迅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张,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注意到,在优秀、多元文化产品涌现的同时,市场上部分面向未成年人的文创消费品中,出现了迎合低俗文化、暗含暴力倾向或“擦边”软色情等不良风气的苗头。
为此,今年全国“两会”,张咏梅带来《关于进一步加强面向未成年人的文创产品市场监管和引导的建议》,建议进一步加强面向未成年人的文创产品市场监管和引导,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更为安全、健康的文化消费环境,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她说,“若不及时加以适当干预和引导,放任此类产品蔓延开去,势必将对广大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
近年来,问题文创产品确有蔓延势头,主要表现有:一是打“擦边球”文化衍生品越来越多,文具、玩偶、手办、贴纸、徽章甚至食品包装,都难逃暴力内容或软色情侵蚀;二是已形成设计、生产、销售完成整产业链,且文创周边产品繁多,产销两旺;三是销售多样化、便捷化,电商平台以及学校周边文具店、便利店、地摊等随处可见,应有尽有。
文创产品,一般指创意人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进而生产出较高附加值的商品,具有观赏性、把玩性或实用性。市场上,许多创意十足、意涵丰富、特点性鲜明的文创产品,可以提升大众审美情趣,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而那些打“擦边球”的所谓文创产品,旨在唯利是图,滥打文创旗号,污染文化环境,有悖公序良俗,涉嫌违反法规。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戏游艺设备、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治安管理处罚法》也有相应禁止性规定,还有明确处罚措施。
打“擦边球”文创产品的危害不言而喻。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在如此消费环境下,很容易购买、接触到这些产品,不可避免受到其不良意识潜移默化影响,导致身心成长产生偏差。社会各界对此应有充分认识,高度重视,以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负责任的态度整顿治理。
抵制、查处问题文创产品,各地监管部门责无旁贷。一方面,有关部门有必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推进全产业链清理,斩断利益链,实现“一网打尽”;另一方面,应当着手系统整治,重视建章立制,廓清模糊界限,明确责任主体,强化源头治理,形成多方合力,杜绝打“擦边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