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9日,浙江杭州浙大二院一位男子将一副拐杖和一张纸条放在走廊电梯口的视频,引发了网络共情,也让湖北武汉市第四医院推动建立的医疗护具患者共享机制走红网络——
“物尽其用,护具共享,流动的正能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社交平台上,网友们纷纷点赞医疗护具患者共享机制。
曾几何时,一些医生只看到了患者的生物属性,却忽视了患者的社会属性,在接诊、治疗过程中“见病不见人”。近些年,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整体就医体验的大背景下,这种状况已经改善了不少,但到一些接诊量大的医院就诊时,人们仍不时会有被冷落甚至被敷衍之感,患者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深层次需求没有得到较好的满足。
上述医院对“漂流护具”的探索,就是一个很好的医学人文关怀的现实载体。除此之外,更多的探索和实践也已在进行中。比如,有地方建立了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在那里,书架上摆放着以生命为主题的绘本和叙事作品,墙上挂着医学人文名画,患者可以阅读、听讲座、看电影,与病友聊天,同医生沟通;又如,目前,为身患难治之症、处在生命终末期的患者提供照护的安宁疗护模式覆盖日益广泛,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去,为生命末期从疗愈到慰藉的观念转变,提供了更给力的社会支持。
身边就医环境的微改变,也令不少像龚先生这样的普通人切实可感:一些医院增加了候诊区的座椅数量,并提供热水、电视等附加服务;一些医院把宝贵的院内停车位优先留给患者使用;一些医院在门诊大厅常态化开设“音悦空间”,安排专人每天定时弹奏钢琴,让患者短暂从病痛中抽离,获取美好的情绪价值……
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以患者为中心,医学才能真正实现既有科学的深度,也有人文的温度。让医院不仅成为疗愈身体之地,更成为传递爱、延续温暖之所,这是医学人文关怀的理想境界,也是医学发展到今天应有的进步与成熟,更能体现一个社会的价值追求与文明成色。
不少人或许都读过欧·亨利短篇小说中一个名为《最后一片树叶》的故事,一位画家为窗外一棵被秋风扫过的光秃秃的树画上了最后一片树叶,一位躺在床上的病人从这片葱绿的树叶中汲取力量,在信念支持下奇迹般康复。小说情节也许有夸张成分,但医学人文关怀对驱散病魔、改善患者身体状况确实会有一定助益,那些就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体恤、理解与人情味,是帮助患者减轻病痛、熬过苦难的一颗“糖”。
不仅如此,很多时候,医学人文关怀还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一份催化剂。“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冬天出诊,总是先把手搓热、把听诊器焐热,然后再去接触患者的身体;查房时,总是上前拉着患者的手拍一拍,有时还用自己的额头贴着患者的额头试体温。至今,吴老的这些小动作和小习惯仍被乐道和传播,成为医界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