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山西省发改委在官方网站发布公告称,对省评标专家库2023年度聘期届满的3226名评标专家进行了续聘考核,共有1008名评标专家不符合续聘条件或考核不合格。现决定自2024年1月1日起,解聘1008名评标专家,其持有的评标专家证书同时作废,相关信息从省评标专家库中移除。
据悉,这次解聘的不合格专家数量,占聘期届满专家总数的31%。应当说这个比例不算少的。虽然没有消息透露这些不合格专家具体表现在哪里,但是这样的严格评审确实得到了网友们的点赞。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少网友似乎已经对“专家”两字感到不以为然了。一方面被叫“专家”的人多了起来,一方面不少“专家”的奇葩之说、怪诞之语,时常令人瞠目结舌。为什么本该让公众尊重的专家,如今常常让人发出一声叹息?
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什么叫专家?专家是指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或者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的人。他们通常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或实践经验,并在其专业领域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当人们需要专业意见或建议时,常常会参考专家的意见。
问题是公众往往难以甄别到底谁是“真专家”。现实中,被称为专家的大概有两种,一是领“证”的,就是被政府部门认可颁证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二是有“名”的,就是在某一领域(行业)被公众认可的具有一定专业成就的人。但是,也存在能力和学识都达不到标准的伪专家。
山西省发改委解聘不合格者,主要就是针对这类人。严格对评审、评标专家的管理已经是近年来的大趋势。2022年4月,江西一次性清退不合格评标专家850名。2023年6月,湖南一次性清退不合格评标专家173名,解聘原因除年龄到点、身体不适、工作调动之外,还包括违法违规。
解聘不合格专家,说到底是对真专家的尊重。现在人们对少数专家持保留态度,就因为他们说的一些话或者做的一些事,要么不符合生活常理,要么达不到专业水平。
鲁迅先生在《名人和名言》这样评论过:“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名人被崇奉所诱惑,也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了。”
可见,解聘不合格专家的做法确实值得点赞。一方面,要让参与评选的人员有紧张感,认识到自己必须要尽职尽责,完成好本职工作,才配得上专家之名;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让公众意识到,是不是专家不能自己说了算,而要看能不能达到标准。说到底,淘汰不合格的伪专家,才能让真专家得到普遍的尊重,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