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明星会客厅|豫园深处藏瑰宝,中医药文化正以更亲切的方式融入日常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千禧,林锦 发布时间:2025-10-20 14:06

摘要: 这首传承242年的健康史诗,正在豫园的飞檐翘角间谱写新的篇章。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中医养生作为流淌了千年的传统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历久弥新的答案。在上海,有不少国药老字号受到养生爱好者们的关注。


前不久,上海公布银发旅游的“100个文博场馆”,其中就有童涵春堂中药博物馆。


日前,劳动报“职工明星会客厅”栏目走进童涵春堂,在上海童涵春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工会主席、全国劳模陈黎静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跨越242年的中医药文化之旅。


博物馆寻宝:

非遗技艺与仙草传奇


童涵春堂创始于1783年(清朝乾隆四十八年),由宁波商人童善长在上海小东门外创立,从最初的单开间门面小店,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发展成为上海国药业四大户之一。2010年,这里成立了童涵春堂中药博物馆,345件动植物药材标本等组成的4大展区,展示着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和炮制工艺。2016年,这里入选国家博物馆名录。


推开博物馆的雕花木门,时光仿佛倒流242年。陈黎静站在一艘古朴的沙船模型前,向记者娓娓道来:“1783年创立的童涵春堂,当年就是靠着这样的沙船,将道地药材从黄浦江畔运往东南亚,铸就了享誉海内外的金字招牌。”


据介绍,童涵春堂有两项国家级非遗技艺,即铜箔片炮制与膏方制作。陈黎静指着展柜中的刀具介绍:“切片越薄,越容易释放营养成分。当年老药工能把5分钱硬币大的药材切成108片,薄得能映出报纸上的字。”旁边一口丙戌年(1766年)的大铜锅,则是老年间制药传奇的见证,“这是乾隆年间煎膏方的‘文物级工具’,现在的小铜锅都是它的‘后代’”。


在“九大仙草”展区,珍稀药材宛如自然瑰宝。野山参、冬虫夏草、铁皮石斛等九味传奇药材依次排开,陈黎静指着一段虎骨介绍:“这些现在多是科普展品,像穿山甲、犀牛角等,因动物保护已不再入药,但犀牛角曾用于安宫牛黄丸救治急症,天然犀角治疗不明原因高热的传奇,至今仍在老药工中流传。”


在药材展柜旁,一尊针灸铜人静静伫立。随着节气的变化,铜人身上应按摩的穴位也随之而变,为博物馆注入了鲜活的养生智慧。陈黎静在铜人前亲自演示:“比如秋分时节,我们推荐按压脚踝的解溪穴,能理脾化湿。”她边说边将手指移至记者锁骨两侧,“而寒露节气,燥邪与寒邪最易伤肺,这时就要重点按摩‘俞府穴’。”她详细讲解道,每天用指腹按压这个穴位5到10分钟,感到酸胀即可,或者用艾条温灸,既能润肺防燥,还能预防秋季多发的支气管不适,再配合食用秋月梨等润肺水果,便是最应季的养生之道。


穿越这个博物馆,最令人震撼的当属镇馆之宝——乾隆御师陆仁祥题写的“童涵春堂”原匾。陈黎静说:“这块匾曾流失民间,一度被老百姓当作床板。后来,街坊邻居听说老店重开,主动送还,我们以旧修旧,让‘童叟无欺,涵和中理,春生万物,堂堂正正’的十六字堂训重放光彩。”


连同匾额下方嵌着“雍正通宝”铜钱的老药柜,这里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历史。


老店新貌:

门诊便民与打卡新景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这家百年老店藏着全科中医馆!”陈黎静带着记者走访二楼诊疗区,在这里,有很多国医大师与名老中医坐诊,涵盖内科、针灸推拿等多个科目。


记者看到,十余个独立诊室接待着前来理疗的患者,陈黎静特别介绍:“为了服务上班族,我们开设夜门诊至晚上8点,线上线下都可预约,针灸推拿和中药汤剂全能医保结算。”


2020年,童涵春堂中药博物馆被评为“黄浦区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全科中医馆隔壁的手作学习区,常会迎来寻访中医药文化的少年儿童。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聆听“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并通过动手研磨药材、制作非遗香囊等活动,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交融魅力。


移步一楼,画风骤变。巨型百眼橱药柜化身网红打卡点,或开或关的创意格斗与鲜艳的色彩吸引不少老外驻足拍照。陈黎静笑道:“老字号也要拥抱潮流,这个创意装置让中药文化在社交媒体传播。”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复原的1783年老药铺场景旁,现代科技赋能传动制药技艺——自动切片机为顾客现场加工人参,而移步“童涵春堂”奶茶店,年轻人几乎人手一杯养生茶饮,有枇杷雪梨汤、古法酸梅汤、桃胶桂花酒酿乳等,成为豫园一道新奇风景。


这里的文创区同样精彩!融合汉服元素的香囊挂件、寓意“高中状元”的考试祈福香袋……中医药文化正以更亲切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养生良方:

时令补品与手作药引


“夏季已过,很多人想选购补品,但要对症下药。”在优质药材区,陈黎静拿起铁皮枫斗,为记者做讲解。“这是滋阴清热佳品,适合口干舌燥的阴虚人群,但脾胃虚寒者不宜饮用。”


那么,秋天养生,最适宜的方法是什么呢?陈黎静推荐,秋季润肺可以首选燕窝、银耳,配合百合莲子煲汤效果更佳。但她特别提醒,这个季节天气多变,“如果感冒了,任何补品都要暂停,等病愈后再进行调理,否则反而会留住病邪。”


当天,陈黎静还在老药铺亲手抓配秋季养生药茶。她娴熟地打开格斗,用戥秤称量:“百合5克润肺生津,麦冬5克滋阴生津,芡实5克祛除体内湿气。这三味家常药材组合,正好应对秋燥夹湿的季节特点。”


只见她将药材倒入桑皮纸,手指翻飞间包出标准的“虎头包”,用纸绳利落扎紧,同步向我们介绍冲饮办法:“在家用养生壶煮水,从早喝到晚,就是最适合办公室人群的润肺祛湿茶。”


产品陈列架上,老字号创新产品令人眼前一亮:山楂鸡内金棒做成小鱼造型,专门解决孩子消化不良;经典人参再造丸演化出膏方、口服液等新剂型;即冲即饮的人参玫瑰茶满足女性养颜需求。


陈黎静介绍:“我们还开发了五大季节养生茶——春季疏肝三花茶、夏季解暑酸梅汤、长夏祛湿薏米水、秋季润肺小吊梨汤、冬季补血五红水,中式养生,也可以时尚便捷。”


穿行在弥漫药香的百年老店,每一味药材都是时光的沉淀,每一个创新都是文明的延续,这首传承242年的健康史诗,正在豫园的飞檐翘角间谱写新的篇章。

摄 影:李霄
责任编辑:张千禧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电贺郑丽文当...

用野菜命名四只大猩猩,红山动物园...

文化领域需要更多“中老年人友好”...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