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遏制网暴,再出重拳。近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侵权信息举报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规定将从严处置首发、首转、多发、煽动传播网络暴力信息的账号,可谓精准有力,打蛇七寸。
寻亲男孩因网暴致死、高三学生因誓师大会上的发言遭骂……网络暴力,是互联网发展历程中孕育的危险“毒瘤”之一,网络匿名性掩护下的深深恶意,无差别地对每一个上网者产生伤害。然而,网络暴力发酵快、传播广、伤害重,且涉及部门环节多,在治理和打击层面,非一地一部门可善处。
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依法加大整治力度,刑法、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对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做出详细规定、“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亮剑、各大平台开发“一键隔离网络暴力”模式……这些举措,揪出了躲在暗处的“键盘侠”,锁定了积毁销骨的“施暴者”,产生了很强的震慑作用。在此基础上,对网络暴力的“始作俑者”加强打击力度,无疑将进一步消弭网暴滋生的空间。
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媒介,网络暴力总是如潮突袭,将受害人裹挟其中。但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一次次“网络骂战”背后,大都有搬弄是非、强带节奏、制造对立、喊打喊杀的“带头人物”。就拿屡屡引发社会关注的饭圈互撕来说,在极端粉丝的抱团出击、拉踩引战之中,“粉头”就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类人群往往有画图、剪视频、写文章等“一技之长”,擅长通过富有煽动性的文案、言辞,对粉丝进行“鼓动”“洗脑”,积聚“骂战”之前的情绪戾气。此外,一些大V经常“挂人”、一些大号造谣生事“带节奏”,这些现象都说明,网暴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有着明确的“链式反应”,那些首发、首转、多发的账号,对于网暴蔓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除了打击带头的“喷子”提升治理力度,畅通举报渠道提升治理速度,也是网暴治理的重中之重。网络暴力案件的共同特点是“快”,事件发生快、网络传播快,客观要求处置上以更高的效率应对。但在举报网络暴力行为上,目前还多是依靠平台所提供的渠道。从许多受害人的反馈来看,平台客服或是机器人回复车轱辘话,或是举证要求极其繁琐,或是惩处力度蜻蜓点水,难以有效在初期遏制网络暴力的发生。针对这种现象,本次《指导意见》专门规定,要建立网络暴力信息举报快速处置通道;要建立线上网络暴力信息举报专区,为网民提供便捷化举报渠道,快速受理处置针对个人集中发布的不友善、不文明言论,特别是“人肉搜索”、恶意攻击、造谣诽谤等网络暴力信息。相信通过这些“以快制快”的举措,能够有效降低受害者维权成本,让网暴受害者不再“一个人战斗”。
反网暴不是宣示,而是行动;不是一阵风,而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力度”与“速度”两手抓,及时惩戒施暴者,及时救助被害人,彻底压实平台和机构的法律责任,“按键伤人”的无良行为才会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