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里的沙发用了五六年想换新,可没想到回收公司不收这一款,联系物业清运则要付费200元。近日,上海刘女士的“无奈”经媒体报道引发各方关注。事实上,不少市民在更新家具时,都遭遇过“扔比买还难”的尴尬,因觉得“太折腾”,所以决定“不如再凑合用几年”。
显然,废旧大件家具清运难、收费乱等问题,已经成了人们追求优质生活的拦路虎,不仅影响居民生活品质,也抑制了消费意愿。
大件家具处理一方面难在回收渠道不畅。目前,许多城市的回收体系主要集中在小型可回收物上,对于大件家具的回收缺乏专门的渠道和规范。回收公司也往往因为大件家具体积大、搬运难、运输成本高而望而却步,甚至直接拒绝回收。缺乏统一回收标准和定价机制导致的价格不透明,也使很多市民感到难以接受。
回收之路梗阻,使得哪怕是七八成新的家具,往往也只能沦为垃圾。而清运环节又是另一方面的难题。大件家具的体积和重量使得其清运成本远高于普通垃圾。物业公司为了维持运营成本,往往会收取较高费用,这无疑增加了居民负担。何况,一些小区的垃圾清运设施并不完善,无法容纳大件家具,居民即使付费也很难顺利清运。
大件废旧家具如处理不善或者随意丢弃,不仅占用宝贵的公共空间,还会污染环境,对城市环境管理提出挑战。这种“处理难-消费抑-资源废”的尴尬局面亟待改变。
打通绿色生活的“任督二脉”,首先要尽快完善回收标准。同一张真皮沙发在不同回收站可能被归类为“高档可再生材料”或“建筑装潢垃圾”,价格显然天壤之别。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完善相关规范,明确大件家具的回收范围、分类标准和处理方式,让回收公司有章可循。同时,应赋能平台,建立统一的回收价格体系,如开发小程序整合二手交易、预约清运、补贴申领功能,显示实时估价与物流轨迹等,以有效避免价格不透明引发的矛盾。
其次要利用好经济杠杆,让循环有利可图。据测算,每回收利用1吨废旧物资,平均可节约矿产资源约4.12吨、能源约1.4吨标准煤,可减少约3.72吨二氧化碳排放。废旧大件家具多数具有可再生条件。可通过税收政策扶持和补贴等手段,降低企业的回收成本,既缓解企业转型压力,又通过价格传导引导消费者选择环保产品,形成“再生材料生产-绿色消费”的闭环激励。
此外,通过精细化社区管理,明确回收渠道、优化清运流程,不仅能有效解决废旧大件家具回收难的问题,还能提升资源利用率,改善社区环境。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全区设置100多废弃家具临时存放点,引导社区居民规范投放,减少废弃家具乱堆乱放现象,年处理能力超过1万吨。再如南通市崇川区创新推出“大件生活垃圾集中免费清运日”服务活动,居民只需将大件垃圾运送至指定地点,后续由城管部门统一处理,仅一次活动就清运各类大件垃圾约2吨。
从明码标价的清运车,到社区里的共享拆解工具站,让每个旧沙发都能体面退场,折射消费升级的文明刻度。毕竟,一座能让家具“善终”的城市,更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