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一顿美食,看一部好剧,逛一场展览,你会不会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这些美好?
当互联网已成为主要传播方式,各大平台上丰富而真实的优质内容创作,既表达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更展示着城市形象、书写下万家灯火。
在上海,从来不缺好故事,也从来不缺美好的故事表达。
更多坚持与热爱
周末的新场古镇,夕阳西下,余音绕梁。
沿着人声鼎沸的老街,走进浦东派琵琶馆,十多位青年演奏家以琵琶、古琴、二胡、笙箫为乐,演绎着一场让非遗“活”起来的夏日音乐会。
一个有趣又常见的细节,观众中几乎一半以上或举着手机、或拿着相机。演出结束30分钟后,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已经能看到古镇与民乐的交融与互动。
这样的传播方式,早已不陌生。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特别邀请了十多位国际影人漫步水乡古镇。第一次来上海的匈牙利导演巴林特·茨姆勒,在古镇听评弹、品香茗、做香囊,连续按下相机快门,“我要把这些照片都发到我的Instagram上,古老、传统与新潮并行,上海是‘悄声沸腾’之地。”。
对新场镇党委书记蔡笑峰来说,这些都是绝佳的展示机会,“我们需要让古镇的魅力走出上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那也是借着这些活动和传播方式,在新场向世界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
B站数据显示,百大UP主有超30%扎根上海,且绝大部分是“95后”“00后”们。他们是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批“数字原住民”,生活习惯、消费决策的每一个环节都深度依赖社交平台,也由此有了对“好内容”的热爱与坚持。
从这个角度来讲,上海独特的城市基因,既领风气之先,又开放包容,它成就了B站和小红书这样的创作者集聚的产业生态,也塑造了上海独一无二、海纳百川的创作生态。内容、平台、场景、城市,还有无数热爱这座城的人,始终都在“双向奔赴”。
当然,无论是哪个细分领域,创作都需要长期主义的积累,都需要创作者和用户、和社会有充分的互动,然后才能心无旁骛地创作出有价值、有影响力、更有传播力的好内容。周葆华特别提到,整个社会环境的营造和滋润,打造一个有利于创作者们成长、更激发活力的宽松氛围,让好内容能够自然生长,这是从政策层面乃至社会层面要去共同托举的。
每一天,上海都有新故事发生,都值得被记录、被传播。在外滩FTC门前,有一个特别的蓝色邮筒,这几天,许多眼下还是社交平台的“素人”都会特地来写张明信片,投进邮筒中,他们相信——在优质内容创作这个蓝海赛道,未来或许就会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