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分享争议背后:善待动物,也要善待孩子的科学热情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荔枝时评 发布时间:2025-04-10 07:00

摘要: 博物馆分享争议背后:善待动物,也要善待孩子的科学热情。

近日,在浙江自然博物馆杭州馆举办的一场青少年科学研究分享活动中,一位初二学生在介绍外来物种治理研究时,提及“处置流浪猫”等内容。部分网友担忧,这样的表述如果缺乏对方法与伦理的完整阐释,容易被误读甚至滥用,成为虐待动物的借口。


博物馆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坦诚承认活动中存在指导不足的问题,并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审核和引导,这种开放积极的态度值得肯定。事实上,青少年参与自然教育和科学研究,是值得鼓励的事情。孩子们关注生态问题,尝试探索自然规律,体现了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和对环境的责任感。对这样的科学尝试,首先应该是肯定和鼓励,对一些未尽之意,也应给予善意理解,并辅以必要的科学引导。


围绕这起事件,出现了关于“流浪猫是不是外来物种”的争议。有人引用海关的外来物种名录,指出其中并未包括流浪猫,从而质疑其作为外来物种的科学性。事实上,这种争议源于“外来物种”概念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差异。


海关对外来物种的定义,侧重国家边界和安全管理,强调物种是否通过国际贸易、人员往来等途径进入我国,核心是源头管控和边境防线。而自然生态学对外来物种的界定,则更关注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尽管流浪猫并非新近通过贸易途径引入,但很多研究表明,在人类活动干扰下,早已在多个生态系统中表现出典型的入侵特征,对本地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构成长期威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家猫(Feliscatus)列入全球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简言之,海关管理与生态学评估是两套体系,侧重点各异。公众讨论时,应当理解这种专业差异,避免将单一标准应用于所有情境,导致误解。


再看此次青少年志愿者的科普分享关注点是流浪动物对生态的影响,基于的是他的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不应恶意揣测。青少年志愿者提出相关问题,初衷是希望关注生态治理,避免流浪动物对环境造成过度影响。虽表达尚不成熟,但关注点无疑是积极的。这恰好说明,自然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分类或情绪表达,更需引导孩子们理解,生态治理是系统工程,涉及科学评估、规范措施与伦理考量。


实际上,江苏省刚通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就为科学治理提供了示范。《条例》提出,对外来物种应调查、监测、预警、控制及生态修复,强调治理要科学规范、系统完整,避免简单粗暴的“清除主义”。


与此同时,社会上滥用“生态治理”名义实施虐待动物的现象,也值得警惕。一些人借“清理有害生物”之名,行虐待之实,甚至形成了通过拍摄血腥画面牟利的黑色产业链。这些行为不仅与科学治理背道而驰,也严重侵蚀了社会的伦理基础。真正的生态治理目标,从来不是满足个别人的攻击欲望,而是科学而理性地守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安全。


这场风波,也提示我们,科学治理、伦理引导和公众科普三者缺一不可。对外来物种的理解差异、如何科学减少流浪动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虐待动物行为的清醒认识,都是我们在公共传播中必须重视的问题。科普工作者与媒体应主动承担起责任,帮助公众建立科学认知体系,引导理性讨论,守住社会共识的底线。


善待动物,善待自然,也要善待每一个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孩子。科学的理性,应当包含同情心。对青少年的科学表达,应多一份善意理解和耐心引导,让他们在探索自然的道路上,既学习科学方法,也学会尊重生命、承担责任。科学与善意同行,才是自然教育最深厚的底色。


责任编辑:李霄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宠物险理赔难,难在哪、怎么破

事关自然人网店管理,市监总局发布...

《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