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段“学渣”爸爸的发言火上了热搜。在山东某小学的家长会上,一位父亲的高情商发言,引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他毫不掩饰自己儿子在学习方面表现不佳:我的儿子学习成绩特别差,给我们班里严重拖了后腿,我也深表歉意,但是我依然相信他能够有个美好的未来。
虽然自称“学渣”,但其发言的内容可谓“学霸级”。这位父亲以一种真实、朴素的方式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和体验。发言之所以博得网友称赞,不能忽视其发言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当下,成绩往往被视为衡量学生价值的单一标准。这种观念导致了学生和家长们过度追求高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人看到家长会发言几个字,可能会心生一种紧张情绪,猜测是否被表扬或被批评,这样的情绪往往来自成绩。这位“学渣”爸爸的发言,实际上是对这种单一衡量标准的反思。
的确,在如今的环境下,人们太容易以高分、名校等带有评价性的标签去关注到一个孩子的成长。应该看到的是,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独特的优点和价值。教育应该鼓励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而不是将他们限制在追求高分的框架内。虽然以成绩来反映学习成果最为直观,但它并不是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还需关注到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情感、社交、实践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的综合发展才能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应该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帮助他们掌握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
站在家长的视角,有人可能会感慨,没有一个家长愿意逼着孩子学习、盯着孩子分数不放,家长所要求的不过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不掉队。诚然,这种来自家长的焦虑可以理解,不唯成绩论不代表就可以放任、可以躺平。拥有乐观的心态,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享受追求知识的旅程,这样的学习过程或许收获更大。“学渣”爸爸,坦诚地承认自己的孩子并非完美,但对孩子未来的进步有所期许。他直面自己的不足,更希望孩子能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像这位爸爸一样,以进步作为目标,或许比分数作为目标更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耳闻了太多人云亦云的“鸡娃”故事,这种本应常态化的接纳与松弛感反而成为珍稀品。从“学渣”爸爸的发言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这样的一个家庭场景:家长拥有坦然自信的人生态度,亲子间有乐观融洽的代际关系,父母可以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陪伴参与孩子的成长。这种对孩子的信任和理解、平和理性的教育观念,何尝不是一种爱的托举,成为推动孩子前进的动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真正的教育基于尊重。”尊重体现在对孩子的思想、感情和决定的重视,以及对其独特性的认可。“学渣”爸爸发言中表达出的父爱,正是这种尊重的体现。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有一句话发人深省:“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学渣”爸爸让人看到了教育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其发言直击屏幕前的每个人。教育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成绩的高低,而是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激励孩子成为独特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