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中的上海“2024年终小结”:人民至上,向“新”而行!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4-12-22 13:24

摘要: 我们与AI对话,让其梳理出了上海的年度关键词,将其汇聚成为这座城市的“年终小结”,从不同侧面回望那些奋进的足迹。

站在年度的交汇点,上海抬头看向未来。


过去一年间,这座城从未停下向前奔跑的脚步,因为重大使命,召唤非凡担当。


这座城市能级的变化,响应着时代的呼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效应;这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跃升,源于持续完善创新生态,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使其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量;这座城市坚持与人实现“双向奔赴”,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将一件件具体的“关键小事”化为每个人心中点点滴滴的真切感受。


过去一年间,上海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勇气不变;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信念不变;带头挑大梁,继续担当“排头兵”与“先行者”的使命不变。


有意思的是,面对上海这一年的努力,AI会给出怎样的“点评”呢?2024年上海有哪些值得记录的大事?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与AI开展了一场对话,让其梳理出了上海的年度关键词,将其汇聚成为这座城市的“年终小结”,从不同侧面回望那些奋进的足迹。


关键词:人民城市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滨江考察时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5年来,上海围绕这一命题,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打造人民城市的“上海窗口”,努力谱写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积极打造“人民之城”是上海的城市理念。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摄影


漫步杨浦滨江,原来的烟草机修仓库摇身一变,成了“绿之丘”网红打卡点;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变成了“潮人”云集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昔日远东最大的肥皂公司上海制皂厂功能重塑,其生产辅助区成为“皂梦空间”;祥泰木行旧址,蝶变为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


从“闻江不见江”的“工业锈带”,到“近水更亲水”的“生活秀带”,上海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最优的供给服务人民。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黄浦江、苏州河还岸于民、还绿于民,滨水空间品质持续提升,同时瞄准2025年建成千座公园的目标,全市目前已有和在建公园达832座,6成以上全天候开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让市民拥有了更多充满诗意的心灵栖息地。


好生活,人民共享。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曾是上海第一代工人新村,被称为“两万户”。如今的228街坊,集保留风貌的传统住宅、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菜市场、餐饮、休闲、户外绿地等于一体,实施城市更新,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成为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样板间”。


既有烟火气,也是时尚地;既是年轻人的网红打卡点,也是周边中老年人最爱的集聚处……上海着力打造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你能随处可见方便就餐的社区食堂、各取所需的市民夜校以及“家门口”健身房,所有这些兼具市民需求、人文温情与时代潮流于一体,背后则折射了民生服务、公共设施供给的不断提升,凸显而出上海社会治理的“绣花功夫”。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


城市怎样建设,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所用?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5年来,基层立法联系点从这里不断开枝散叶,扩至全市16个区。


目前全市已建成36个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5700个人大代表“家站点”、1280多个政协委员“站室点”,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全过程,力求取得不同意见中的“最大公约数”。


事事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五年来,上海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公共政策过程中,确保公共政策各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努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


2011年10月,上海市成立人民建议征集处,专门负责梳理分析群众意见建议。2020年7月,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成立,目前全市设立1100多个基层建议征集工作站、联系点、布设了500多个建议征集红色邮筒,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人民建议征集墙,近两年收集群众建议超过16万件,在城乡五年发展规划编制、黄浦江两岸开发改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重点项目的规划决策上汲取人民群众智慧,实现规划决策趋向科学化、民主化。


我们的城市,大家共治。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回应着群众的需求和向往,更激发出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智慧和力量,“建言者”变“受益者”的故事时时在发生。


闵行区七宝镇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群众智囊团的沈伟富还记得,2016年,市人大下发《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修订稿,他对违章者的处理意见中,增加了一条“手机短信告知”的建议,最终被采纳了。这个实例让他感受到:民主立法确实就在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普通民众也可以推动法律条款的修订。


关键词:一张床一间房


2023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他表示,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市首批25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项目筹措床位1.1万张,覆盖全市16个区,目前已全部向社会供应,月租金价格主要控制在500-1000元/床,目前整体出租率达80%以上。2024年,“新增筹措供应3万张以上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被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10月底,上海已累计筹措床位超3万张,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城市的温度,要让更多人体会到。如今,上海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持续扩容,软性服务加速升级。新项目频频落地,服务空间也愈发丰富,有的新增了公交站点,有的开起了共享书房,还有的建起了社区食堂。上海市住房保障事务中心表示,下一步计划到2027年,使床位总量从“万级”跃升至“十万级”,并基本建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规划建设、筹措供应、运营管理等机制。


对于城市建设者们来说,这个分布在全市范围内的“家”,变得更像家了。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想要实现“奋力一跃”,上海需要有一颗不断向前的“心”,其澎湃动力就源自于“新”。

上海的未来规划吸引着市民。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摄影


大飞机实现商业首飞、国产大型邮轮首航、航天“一箭41星”首发、新能源汽车产量首超百万辆、国家重型燃气轮机试验基地启动建设……在上海,重点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一批大国重器取得重要突破,未来动能加速培育。


近年来,上海以产业发展生态营造为抓手,加快要素保障优化完善激发新活力。以产业地图为导向,瞄准首批14个重点产业链、32个细分赛道,聚焦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细分赛道强化产业链招商,打造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


你知道吗?上海是全国首个把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的城市。所谓机器人密度,是指每万名员工拥有的机器人数量。目前,上海重点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26台,居世界领先水平。


眼下,上海正在全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万台工业机器人进智能工厂。预计到2025年,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500台。智能化技改、数字化赋能、网络化协同,一个个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示范工厂正在上海不断涌现。


人工智能方面,上海产业规模已经超过3800亿元,居全国前列。目前上海已有34款大模型通过备案,产生了制造业、金融、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不仅推动了AI技术创新,还促进了其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


为抢占科技前沿,上海更是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科技布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战略决策咨询机制,制定实施计算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基因治疗、元宇宙、区块链等领域专项行动方案,深化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6G、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4S)等领域创新布局。同时,上海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探索更加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运行管理举措,建立以选题为基础的选人机制,鼓励支持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科学问题研究。


关键词:进博会


11月10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落下帷幕。本届进博会成交活跃,意向成交金额达800.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0%,新签下届企业展展览面积超10万平方米,实现了成功、精彩、富有成效。


作为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进博会每年都汇集来自全球的新品好物。今年,进博会国家展汇聚了来自五大洲的7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贝宁、布隆迪、莱索托、马达加斯加、纳米比亚、挪威、斯洛伐克等7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首次参展;企业展继续保持36万平方米的超大规模,共有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96家企业参展,186家企业和机构成为七届“全勤生”,充分体现全球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和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吸引力。


跨国企业带来450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首发首展,包括100多项全球首发、40项亚洲首展、200多项中国首秀。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技术装备展区首次设立新材料专区,展出电子材料、生物材料、特种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汽车展区中一半以上的展商展示自动驾驶、新型储能等最新技术和创新成果;创新孵化专区集中展示34个国家和地区的360个创新项目,为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发展提供助力。


7年来,进博会国际采购和投资促进功能凸显。展会现场,采购商长廊座无虚席,线上的供采大厅和数字进博平台发布了近1.2万条采购需求。39个政府交易团和4个行业交易团组织注册专业观众超过43万,同比增长4%。上海交易团现场采购成交再创新高,累计意向成交金额101亿美元,同比增长6.3%。


关键词:临港新片区


今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迎来了揭牌五周年。五年来,一座高水平现代化新城已矗立在东海之滨。


五年来,临港新片区实现了高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8%,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3.4%,区域经济规模迈上了新台阶。更重要的是,临港立足开放创新这一核心使命,推动特殊经济功能加速孕育,五年来,离岸贸易规模年均增长128.9%,洋山特殊综保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7.5%,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年均增长136.3%,企业外币收支规模年均增长52.5%。


“全速奔跑”的临港新片区,一直在刷新自己的纪录。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特斯拉速度”仍为人津津乐道,今年6月临港新片区又创下了“当天拿地、当天取证、当天开工”的“波音速度”。


五年来,临港新片区形成突破性制度创新案例138个,其中全国首创案例70个。实现国内人才引进落户9.7万余人,年均增速达97.23%。


华师大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香港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等高水平机构和科创平台相继落地,高新技术企业从254家增至1493家。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年产值突破3200亿元,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四大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1%。累计签约前沿产业重点项目超570个,涉及投资额超6200亿元……


更高水平的开放、更具创新的制度、更优化的营商环境、更贴心的产业生态培养、更有魅力的未来城市——看临港,就是看上海。


关键词:长三角示范区


就在今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传出消息,今年年内,沪苏湖高铁线、上海地铁17号线西延伸线等多条城际线、高铁线将建成通车,未来示范区内将实现30分钟快速互通到达。


与其同时,位于青浦金泽镇的一个超级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那正是华为青浦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超过百亿元,占地2400亩,建筑面积高达206万平方米,是华为在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之一。至2027年前后,华为带来的产业集群效应,将会初步显现。


低空经济代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也是全国各地竞逐的新赛道。示范区里,低空经济不仅从概念走进了现实,也实现了跨越一体的联动。10月12日,吴江至上海虹桥机场联程接驳航线试飞成功,这是华东地区首条繁忙机场客机与直升机联程接驳航线,为旅客提供民航客机与直升机旅客联程的“一站式”运输服务。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将“施工图”变成“实景图”。过去四年多来,示范区累计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持续推进145个重点项目建设,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其他区域一体化发展发挥了示范效应。


关键词:免签扩大


中国的“免签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


11月8日,中国宣布对斯洛伐克、挪威、芬兰、丹麦、冰岛等9个国家持普通护照公民免签;11月30日,中国对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黑山、北马其顿、马耳他、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日本持普通护照人员正式试行免签政策,至此我国目前已对38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政策。


随着免签政策持续推出和不断优化,今年以来,利用免签政策来华的外国人数量不断增多。以上海口岸为例,据上海边检总站统计,今年以来,截至目前,上海口岸入境外国人数量达到400余万人次,是去年同期的2倍,入境外国人数量位居全国空港首位。其中,免签入境外国人数量达137.7万人次,144小时过境免签外国人数量达4万人次,分别是去年同期的4.8倍、2.4倍。


免签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上海景点和街头的老外身影越来越多。针对不断增加的外籍游客,上海适时推出了境外人员入境、生活等各方面的一系列便利措施。


目前上海虹桥机场T1航站楼和浦东机场T1、T2航站楼的外籍人员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已陆续启用。三个服务中心均设在各航站楼国际航班到达出口处,按照支付、文旅、通信、交通四大功能场景,为入境国际旅客提供服务手册、交通卡销售、外币兑换等便利服务。


在做好外籍人员“入境第一站”综合服务的基础上,上海还推广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目前,全市7万台受理终端已支持外卡支付,涵盖“食、住、行、游、购”等八大场景。


聚焦外籍人员生活便利“小微堵点”问题,上海切实提升各场景各环节涉外服务水平,全力打通在酒店入住、看病就医、景点预约、交通出行、常用app使用等方面的难堵点。


其中,包括推动全市酒店全面开放外籍旅客线上预约和线下接待,指导中小酒店开展住宿登记;研究推出外籍人员就医身份核验机制,建立数据认证接口,减少线下人工审核流程,并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大力发展国际医疗旅游;推动全市文旅场所开展护照便利化应用改造,优化预约及售票界面双语服务。


目前,绝大部分免费A级景区已无需预约,部分文旅场馆如上海博物馆等已针对外籍游客的出行习惯和偏好,进一步放宽预约时限;同时,推出“随申行”app英文版,可查询上海地铁、公交、轮渡的实时交通信息,并支持多种支付渠道;推动鼓励常用生活软件开发企业进一步提升外籍用户在下载、注册、使用手机软件方面的便利度,持续优化双语界面及人工服务。


头图为市民参观人民城市主题展。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摄影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