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音歌剧院的首次通气会今天下午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等人公开介绍了上音歌剧院定位、亮点以及运营规划等相关情况,这座建造在淮海路上的文化新地标,首次揭开了其神秘面纱。
记者在现场看到,即将投入运营的上音歌剧院,坐落于上海市繁华的淮海路,但却是闹中取静,外形犹如一艘扬帆起航的领航船头,翘首引领,承前启后。走进其中,深蓝色的观众席,与剧场的点点星光交相辉映。 据介绍,上音歌剧院是一幢8层综合体,地下3层,地上5层,最高处建筑高度为34米。拥有1个1200座的中型歌剧厅和歌剧、管弦乐、合唱和民乐4个排演厅,以及1个专业学术报告厅。
走进剧场,环境瞬间变得安静,记者了解到,为了能够让观众提前进入观演情境,设计师在大厅也做了隔音处理。所有楼座的拦河不仅具有建筑美感,同时具备声学反声功能,观众厅菱形穿孔板侧墙内设有可变吸声装置,吊顶还设有升降天花,根据演出类型的不同,可调节升降天花高度,从而得到不同的混响效果。据廖昌永介绍,上音歌剧院将以歌剧为特色,同时兼顾交响音乐会、音乐剧、民乐、声乐、钢琴、弦乐、打击乐等演出。
由于上海音乐学院位处寸土寸金的淮海中路,据上音基建处负责人介绍,上音歌剧院整个项目占地面积仅8千多平米。为了在相对局限的场地中发挥出更大价值,同时满足各种大型芭蕾舞剧演出需求,设计方打破传统的地面储藏方式,将芭蕾舞车台采用整体悬挂式储藏。
此外,观众厅借鉴古典歌剧院的形式,呈现马蹄形,所有楼座都略微向舞台倾斜,层层跌落金色木质感的楼座,形成有韵律的雕塑序列,使更多观众可以看到乐队指挥和乐池,并更清楚地看到舞台。值得一提的是,座椅后方的字幕显示屏,可提供8种不同语言的台词字幕,这一技术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国际级的歌剧院同步。观众还可以通过显示屏查看作品创作背景、演职人员介绍、演出排练花絮,甚至进行在线订票等服务。
据悉,作为上音歌剧院的开幕演出,上海音乐学院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原创作品,其中包括民族歌剧《贺绿汀》、集合新中国优秀音乐作品展示的《五星出东方》、纪念上海解放的音乐剧《春上海1949》,将以饱含的情感迎接新中国70华诞。
除原创作品外,今年十月,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将携莫扎特的两部歌剧《魔笛》和《假扮园丁的姑娘》,作为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亮相上音歌剧院。这也是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成立200多年来,首次集结全院最全阵容携歌剧制作首次访华。与此同时,斯卡拉歌剧院在沪访问期间,上音及上音歌剧院还将开展一系列的大师班、开门排练、后台探访等活动,向上音师生及社会大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