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雅的如大海一般的蓝色丝绒座椅,头顶上是璀璨的星空,如梦如幻的上音歌剧院昨天晚上正式启用。以上海音乐学院老院长贺绿汀为主人公的原创歌剧《贺绿汀》作为开幕演出,激情唱出爱国情怀。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宗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党组书记龚学平以及上音歌剧院的设计师、建筑者们共同出席启用仪式。
原创歌剧《贺绿汀》拉开舞台帷幕
“今天,上海音乐学院几代艺术家的梦想终于成真了。”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教授发表致辞说,上音歌剧院的建成,将极大改善上海音乐学院办学硬件设施,满足师生教学和艺术实践需求,助力学校更好地承担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国家使命,培养更多顶尖的音乐艺术人才。
之所以选择以贺绿汀为主人公的原创歌剧《贺绿汀》作为开幕演出,“这既是致敬历史、缅怀先贤,更是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上音人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办学传统和校训精神进一步传承发扬”,廖昌永还不忘提醒观众,此次演出将不使用任何扩声设备,请大家感受原汁原味的建筑声学效果。
作为歌剧院开幕演出的上音原创歌剧《贺绿汀》,讲述了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家、上音的老校长贺绿汀先生的一生。他的一生,伴随着新中国的解放、新中国的诞辰、发展和崛起。《贺绿汀》2018年成功申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并在上海、盐城、邵阳、武汉、北京、汕尾等地先后开展17场巡演,所到之处引起强烈反响。
据悉,为准备这场开幕演出,暑期尚未结束,剧组师生便重新聚在一起,顶着炎炎夏日开始了紧张排练。本次《贺》剧演出加入了一些新的演员,两周前,剧组正式进入上音歌剧院排练厅进行联排。一流的服务态度、一流的排练设施、一流的混响效果,为剧组的排练提供了充足的外部条件。
此外,原创音乐剧《春上海1949》也将在开幕系列演出中亮相,该剧以符合潮流的音乐剧的形式、上音音乐剧系的优秀学子,呈现上海解放战争时期,四行仓库中共地下党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斗争的故事。以上海解放为背景,鼓舞当下年轻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珍惜现在美好生活,为创造美好未来而奋斗。
三大视听特征,打造梦幻舞台
上音歌剧院坐落于上海音乐学院东北角、淮海中路和汾阳路的交界处。由中外团队联合设计的国内首个采用整体隔振技术建造的全浮结构歌剧院。
歌剧院外形犹如一艘扬帆起航的领航船头,翘首引领,外部通过巨大的几何体量的摆放和排列是使建筑充满了厚重的雕塑感,内部不同体块之间通过走廊及天花板上的五彩色块流线联系起来,具有各种功能房间的集合楼体依然有很多公共和通透的空间,整体具有极好的采光和流动感。缤纷色块的天花板也塑造了空间的节奏感,给人以轻松,自由和愉悦感。
上音歌剧院内部也处处体现着艺术的品味,所有楼座的拦河不仅具有建筑美感,同时具备声学反声功能,观众厅菱形穿孔板侧墙内设有可变吸声装置,吊顶还设有升降天花,根据演出类型的不同,可调节升降天花高度从而得到不同的混响效果,以满足不同的演出需求。
观众厅借鉴古典歌剧院的形式,呈现马蹄形,所有楼座都略微向舞台倾斜,层层叠落金色木质感的楼座形成有韵律的雕塑序列,使更多观众可以看到乐队指挥和乐池,并更清楚地看到舞台。极具专业性的自然声场为歌剧、音乐剧、室内乐、民乐等演出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展现梦想的舞台。
十月份将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作品将上演
上音歌剧院的启用,使得上海又增添了一座顶级的城市文化地标,上海市民又多了一所有温度的高雅艺术殿堂。廖昌永表示,上音歌剧院将积极为上海市民开展公益艺术普及活动,努力培养和拓展歌剧观众群,为观众打造别有趣味、门类齐全的歌剧文化体验,吸引更多市民走进剧院,走近高雅艺术,更好地满足上海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了解,上海音乐学院专门成立了上音歌剧院管理委员会和上音歌剧院管理中心,之后还会成立上音歌剧院艺委会,以专业运营团队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并推动歌剧在上海的普及。歌剧院全年计划上演五至十部轻歌剧、室内歌剧及民族原创歌剧,同时结合上音已有国际渠道和合作项目,引进具有实验性、创新性的歌剧。
金秋10月,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将携莫扎特的两部歌剧《魔笛》《假扮园丁的姑娘》亮相上音歌剧院。应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之邀,这也将是歌剧界“航母”斯卡拉歌剧院成立200多年来,首次集结全院最全阵容访华出演歌剧。值得一提的是,斯卡拉歌剧院在沪访问期间,上音歌剧院将向社会开放大师班、排练和后台探访等活动。
此外,“筑梦之旅——上音歌剧院开幕图片展”将于近期呈现,展览由“前言、时间轴、匠心、功能、人物特写、上音好邻居”六大板块组成,全方位介绍了上音歌剧院历时三年多的建设历程、设计者们的匠心精神、歌剧院主要的功能与亮点,以及一个个特写镜头背后生动感人的故事。通过展览的形式,上音歌剧院在光影中呈现着静态的过去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