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击疫情”有语病?“爆发”还是“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人都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上网查看疫情相关新闻,但疫情热词却很容易读错用错。
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上海《咬文嚼字》杂志专门开辟了“疫情聚焦”专栏,为抗疫舆情新闻中的高频词提供专业解析。其中,不仅有“核酸检测”“方舱医院”“负压救护车”“负压病房”等专业词汇,也有“暴发”与“爆发”、“带口罩”与“戴口罩”等易混淆的词语,语林啄木鸟一一剖析,为读者解惑。快一起来看看,你都能答对吗?
“疫情暴发”还是“疫情爆发”?
疫情突如其来,许多人分不清“疫情暴发”与“疫情爆发”,到底该用哪个?
《现代汉语词典》中,“暴发”和“爆发”都有一个相同的义项——“突然发作”。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暴发”和“爆发”也有一个相同义项——“突然而猛烈地发生”。那么疫情突发,用“暴发”和“爆发”应该都可以。
不过,《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特别强调了“暴发”跟“爆发”的不同:“‘暴发’侧重于突发性,多用于洪水、传染病等;‘爆发’侧重于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事件等。”
如果从突发性来说,这次疫情当然可称“暴发”。但是,如果考虑其猛烈性(短短几十天造成数万人染病、数千人死亡)和重大性(武汉封城、全国延期复工、所有学生居家学习、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进入“全球大流行”状态),那么称这次疫情为“爆发”,恐怕更加合适。
“带口罩”?“戴口罩”!
疫情期间,为预防病毒感染,许多超市、菜场、商店门口都可以看到醒目的标语,提醒大家戴口罩才可进入。但是有不少店家却把“戴口罩”写成了“带口罩”。
“戴”“带”两字的区别虽然经常提及,但是依然容易出现差错。对此,《咬文嚼字》解释道:现代汉语中,动词“戴”“带”分工明确。
“戴”表示把某物加在能发挥其功能的身体的某一部位,“带”表示携带、随身拿着。口罩加于鼻和嘴之上,才能隔绝外界病毒对呼吸系统的入侵,显然应当“戴”。
截止12时?错了!
每天大家最关注的新增确诊病例新闻中,一定会写清楚具体的统计时间节点。那么,这里究竟应该用“截至”还是“截止”呢?
截止(zhǐ),指(到一定的期限)停止,是不及物动词,作谓语时,时间名词须出现在“截止”之前,而不能直接出现在“截止”之后。如“正月十五日截止”不能说成“截止正月十五日”。如时间名词要出现在“截止”之后,须加“到”“于”等词,如“报名截止于3月5日”等。“截止”也可作定语,修饰“日期”“时间”等,如截止日期。
截至(zhì),相当于截止到。“至”后须跟名词性成分,如“截至3月5日”“截至今日”等。时间名词不能出现在“截至”之前,如不可以说“今日截至”“3月5日截至”。
因此,此次疫情中许多人提到的“截止12时”其实是错误的,应该是“截至12时”。
“抗击疫情”有语病吗?
自新冠肺炎肆虐以来,“抗击疫情”“阻击疫情”“防控疫情”等等成了新旧媒体的高频用语,几乎天天见到。但也有人认为, 疫情是指疫病发生和流行的状况,“抗击”“阻击”的应该是“疫病”,而非“疫病发生和流行的状况”。因此,“抗击疫情”“阻击疫情”“防控疫情”都有语病。
对此,《咬文嚼字》表示,“抗击”“阻击”“防控”等动词在用法上有相同的特征。这类动词要求带一个事件宾语,在语法上的表现是宾语由小句充当。如“抗击法西斯入侵”“阻击倭寇犯我边境”,其中的“法西斯入侵”“倭寇犯我边境”都是一个小句。
在具体语用中,小句宾语的谓语部分可以不出现,把话说成“抗击法西斯”“阻击倭寇”,但意思基本保持不变。原因是 “入侵”“犯我边境”已经移位内合并进“法西斯”“倭寇”中去了,“抗击法西斯”就是指“抗击法西斯入侵”、“阻击倭寇”就是代表“阻击倭寇犯我边境”。
同样,“抗击疫情”“阻击疫情”“防控疫情”之所以成立,也是因为“疫情”隐含有“加重(蔓延或肆虐)”的语义,“抗击疫情”其实就是“抗击疫情加重”。 因此,“抗击疫情”“阻击疫情”“防控疫情”等说法,没有语病,可理直气壮地说。
“阴性”“阳性”到底指什么?
在报告新冠肺炎的医学检测时,经常会用到“阴性”“阳性”两个术语。意思大家都明白,检测结果呈“阴性”表明未感染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则表明感染病毒。但是,“阴性”“阳性”到底指什么呢?为什么未感染病毒称“阴性”,而感染病毒称“阳性”?
《咬文嚼字》表示:“阴”本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常年偏南。因此,“阴”又指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阳”指阳光照射到的地方。
进一步引申,“阴”可指不显露的,“阳”指显露的。在现代医学中,“阴”“阳”用作诊断疾病时对某种试验或化验所得结果的表示方法:当结果表明体内不显露某种病原体时称“阴性”,当结果表明体内显露某种病原体时称“阳性”。
因此,对疑似病人进行核酸检测,如未发现新冠病毒,则称“阴性”,如发现新冠病毒,则称“阳性”。
啥叫“核酸检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如何确诊?新闻报道中常提到确诊病毒感染的诊断手段“核酸检测”。那么,什么是“核酸检测”呢?
《咬文嚼字》解释道:“核酸”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总称,主要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病毒主要就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
核酸检测,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检测被测者体内是否存在某种病毒的核酸。如结果呈阳性,则表明被测试者体内存在该种病毒,如结果呈阴性,则表明被测试者可能并没有感染该种病毒。
不过,在各地公布的确诊病例中,常有核酸检测最初呈阴性,多次检测后才呈阳性的病例。因此,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除了核酸检测,CT检查、临床表现也列在其中,只有多种医疗手段“多管齐下”,方能有效提高“确诊”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