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回报你,我的观众?30%限座令下,申城剧场经营状况调查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0-06-28 14:27

摘要: 市场信心的重启,仰赖的往往不是某一台演出,而是上海所有剧院为演出行业的复苏加柴添火。

疫情给演出行业踩下“急刹车”,受影响最大的当属剧场和演出公司。近日,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和日趋稳定,停摆5个多月的申城演出市场正随着各大剧院重启大幕而缓步复苏。然而,顶着30%的上座率限制,剧场行业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连日来,记者走访了申城各大剧院展开微调查。


停演不停工

利用“空窗期”韬光养晦


自1月中旬起,上海各大剧院、剧场就陆续开始行动,通过暂停演出、全额退票等措施,保障观众和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对抑制病毒扩散做出应有的贡献的同时,这些剧场也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生存压力。


原计划在今年上演700场演出的上海大剧院,受疫情影响,一半演出已延期或取消。上海国舞剧场也在今年1月16日的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陷入停摆状态,截止4月底,已经有近百场演出被取消,逼近全年演出的半数。其他剧场同样如此。


行业停摆数月,重启需要时间和信心,但更需要高瞻远瞩的布局。可喜的是,随疫情而来的“空窗期”并没有让申城剧场人过度焦虑,更多的剧场选择了利用这段时间韬光养晦、积攒能量。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演出停摆的日子里,申城多数剧场还是顶住了经营压力,没有裁员也没有降薪。



几个月来,尽管剧场大门始终关闭,但员工们并没有因此停歇。除了完成取消场次退票服务,不少剧院还在这段时间进行了全面检修,同时以网络办公等形式灵活开展工作。


同时,各大剧场积极通过“云上演出”与观众持续互动交流,比如国舞剧场的“舞空间云课堂”、上海大剧院的“在线一刻”、上海音乐厅的“午茶云”等,都给市民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海大剧院等剧场还在疫情期间全力推进票务系统的升级,希望在后疫情时代,让票务系统更加符合安全、可追溯的观演需求。


应该说,疫情期间,剧场人背负着比往常更大的压力。然而,他们却没有焦虑和懈怠,而是默默修炼内功。几个月的坚持既展现了申城剧场人的责任与担当,也给如今的复演积累了信心和资本。


“解冻”后演什么?

本土院团纷纷奉上经典之作


自5月中旬起,好消息接踵而至,沪上各大剧场纷纷“解冻”。但是,“上座率不得超过30%”的防控规定,在确保安全距离的同时,也给剧场带来了新的困境。不到三成的可售票,如何收回现场演出的高额成本?演出节目又从何而来?这些都是剧场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首先是演出收支压力。一般来说,剧场演出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租场演出,一是自营演出。对剧场来说,租场演出压力相对较小,因为不涉及票务,收入主要是场租。但自营演出就不同了,略微懂行的人都明白,不超过30%的上座率,演出票价平均在100元左右,怎么看都是演一场赔一场。在此情况下开启剧场大门,无疑是一场艰难的“破冰”之旅。



但即使如此,多数剧场还是下定了复演的决心。那么,复演演什么呢?根据当前的全球疫情形势,上海各大剧场的涉外项目短期内仍无法来沪,目前可供各大剧场选择的只有同城的演出团队和节目。


于是,上海本土院团的演绎资源成了支撑沪上剧场“复兴”的重要力量。从各大剧场目前推出的复演剧目来看,复演首秀基本是申城各大院团的经典之作。位于美罗城的上剧场6月2日正式复演,首演剧目是经典相声剧《千禧夜,我们说相声》;6月18日重启大幕的上海大剧院,疫情后的开台演出是上海芭蕾舞团的经典版《天鹅湖》;同一日,一江之隔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也以上海昆剧团的《临川四梦》吹响了“回归”号角。


更难得的是,上海文化广场疫后首演,开票3分钟就宣告售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演出也在9分钟内售罄,此前宣布延期的一些剧目如今也重新开票了。尽管带着口罩,尽管往日围满观众的剧场如今略显空荡,但申城各大剧场、院团还是携手迈开了演出市场复苏的第一步。


不少剧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国外剧目暂时进不来,或许也是一个契机,能加速推动本土原创剧目的成长,促进本土院团和剧场携手,也为更多本土的年轻艺术家“腾”出了舞台。



没有30%哪来100%?

当务之急是要恢复观众信心


节目构成大大缩减、演出票房远远抵不上经营成本,为什么还要演?走访中,多数剧场人也给出了相同的答案。“这是剧场的本能,没有30%哪来50%和100%?如果能开,就一定要演,当务之急是要恢复市场信心和观众信心。”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说。


上剧场艺术总监赖声川的态度也是一样,“观众的信心是一步步恢复的,有了30%,经过我们的演出推一把,才可能会有50%、70%,甚至100%。不赚钱也要演,希望大家能够重新回到剧场里来,一起重启信心。”


当然,信心和决心是一方面,30%的上座率限制令对所有剧场带来的考验也是现实问题。为了走出困境,不少剧场也努力在危中寻机。为了减轻损失,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就在6月2日宣布,将原计划在400座演艺厅上演的两场演出,换到了有1203个座位的主厅举行,这样一来,即使限定30%上座率,还能开放361个座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损失。



无独有偶,东方艺术中心也主动策划、引导部分小厅项目置换到大厅,场租方面的优惠政策也在探索中。同时,剧院积极开发非演出类项目。“暖市阶段的损失,尽量扛下来,希望给更多演出商和观众信心。哪怕是30%上座率,我们的服务体系也要拿出100%的热情与认真,才有可能迎接、面对未来100%的上座率。”东艺总经理雷雯说。


疫情中,我们常说一个词叫“危中有机”,剧场行业“停摆”数月,重启需要时间与信心,但更需要高瞻远瞩的布局和放眼未来的格局,这就是“机遇”。30%的上座率背后,是考验也是希望。市场信心的重启,仰赖的往往不是某一台演出,而是上海所有剧院为演出行业的复苏加柴添火。只有各家拿出最吸睛的剧目,才能在逐步开放的市场形势下,稳扎稳打将观众赢回剧场。

摄 影:马亚会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书城福州路店2月6日恢复营业...

上海书城福州路店等三家新华书店门...

央视播出《上海防疫27天》,从突...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