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观众评分悬殊,《花木兰》把相亲桥段拍成了职场教科书?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0-09-14 18:58

摘要: 每一个职场女性都是当代花木兰,面临着花木兰式的生存境遇。

历经多次改档的迪士尼大片《花木兰》终于上映了,经过首个周末的观影热潮后,票房仅仅突破了1亿元大关。成绩不算理想,口碑却两极分化。不少影迷在吐槽这部美式大片的同时,甚至将片中的经典桥段演变成了办公室哲学,关于刘亦菲版的花木兰人设再次引来各种争议声。


男女观众评分悬殊

“90后”白领期待值较高


其实,《花木兰》自开拍以来就不断引爆话题点:先是刘亦菲出演花木兰的消息一公布便是各种争议声;去年放出预告片时,一边倒的好评直接刷爆全球互联网;国内土味版海报发布后又一度被骂惨;而豆瓣上的断崖式差评,则让内地观众在还未走进影院时就开始感到担忧。


事实上,9月4日《花木兰》在disney+上线后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爆炸”的趋势。首先,影片在美国权威影评网站“烂番茄”的新鲜度为75%,高于诺兰新片《信条》。在一向严苛的MTC平台,《花木兰》也拿到了69分,口碑并不算差。只是电影在内地上映后突然崩盘,网络评分一路从5.4掉到4.9分,豆瓣评分也一直稳居4.8分,处于及格线之下。



那么,这部斥资14亿元拍摄的迪士尼大片真的要被群嘲了吗?影片上映3天后,口碑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9月14日,记者在猫眼专业版平台看到,观影男女观众给出了不同的评价:男性观众均分6.8,女性观众均分8.3。而从近7天的想看数据来看,男性观众占比37.3%,女性观众占比高达62.7%。从年龄和职业分布上,20-29岁的90后白领想看比例明显更高。


角色设定引争议

部分桥段竟成办公室哲学


悬殊的评价、不同的期待值,让《花木兰》这部新片争议不断,而其中最大的话题点莫过于影片对花木兰形象的全新解读。国内观众对花木兰的初印象基本来自《木兰辞》,其代父从军尽孝道的故事让人赞叹,但在影片中更多的是展现花木兰女性坚强独立的潜能。


简单地说,中国观众设想中的《花木兰》应该是一部靠近中国“历史真实”的传奇故事,而迪士尼却把这版《花木兰》拍成了一部跟《美女与野兽》类似的商业化童话故事。这恰恰揭示了观众内心中隐藏着的的两种文化形态的冲突:一种是与生俱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另一种则是多年看好莱坞电影形成的类型期待。



批评的一方认为,影片从结构到角色设置都过于美式格调,人物的价值观念、情感表达、思维方式等依旧是好莱坞模式;支持的一方则表示,刘亦菲版的花木兰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价值理念,甚至不少女性影迷还将影片中的部分桥段演变为了办公室哲学。


比如影片中,郑佩佩饰演的媒婆为木兰说媒时提到了八个字“娴静、沉稳、淑雅、守礼”,这是当时时代对出嫁女子的要求。但是不少影迷却认为,这八个字一语双关,与一名战士应有的素质不谋而合。


也有网友表示,所谓“好妻子的四个品质”更像是当今的职场教科书。“quiet在生活中是娴静,在职场就是不动如山;composed在生活中是沉着,在职场就是处事泰然;graceful在生活中是淑雅,在职场就是方寸不乱;disciplined在生活中是指守礼,在职场是指遵守纪律。”不少影迷感叹,拥有这样品质的女性,若是放在现在的职场,一定也是一位可进可退的职场精英。



破解木兰式困境

每一个职场女性都是当代花木兰


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曾提出一个概念叫“花木兰式困境”:花木兰代父从军,在男人的世界取得胜利之后便回家“对镜贴花黄”。而进入现代社会,女性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从小被教导要同男性竞争,而一旦她们在学业、事业上取得了“足够的”成就,又被要求“藏”起自己的能力,回家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在她看来,每一个职场女性都是当代花木兰,面临着花木兰式的生存境遇。



从这一点看,电影《花木兰》虽然与国内观众心中的故事有所偏差,但影片强调了花木兰通过自己的实力和努力,最终赢得了男权社会的认同和尊重。这样的解读方式,在以往的国产电影中是很少见到的。或许不太符合中国观众的传统文化心理,但作为一部女性电影,不可否认的是,《花木兰》传递了女性力量的伟大,也更容易获得女性观众的共鸣。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英伦电影大师展3月开幕,现存欧洲...

首个线上春节档收官!4.4亿播放...

《冰雪奇缘》奥斯卡金奖团队倾力打...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