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作为拥有600多年历史、世界仅存的最完整的戏剧形式之一,昆曲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一大难题。今天,为什么依然需要昆曲?日前,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沈昳丽携新书《昆曲日知录——幽梦谁边》亮相上图,与读者分享了她从艺35年,与昆曲的种种情缘。
讲座在一曲婉转动人的《牡丹亭·寻梦【懒画眉】》中拉开帷幕,典雅的词曲、婉转的行腔将观众直接带入了昆曲的世界。熟悉沈昳丽的人都知道,她是《红楼别梦》中的薛宝钗、是《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亦是《长生殿》里的杨贵妃、《紫钗记》里的霍小玉。
讲座开始,沈昳丽询问有多少观众曾看过昆曲,当看到偌大的报告厅里举手的人寥寥无几时,沈昳丽不仅没有尴尬,反而高兴地感叹了一句“太好了!”就在观众诧异之时,沈昳丽认真地解释道:“这样我觉得今年的讲座更有意义了。”
在沈昳丽看来,昆曲可以给生活带来一份小情趣,给没有悬念的生老病死带来慰藉,它影响并关照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也希望更多人能够传承延续这份六百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怎么传承?沈昳丽表示,仅在舞台上展示是不够的,还需要生活中的引导。否则,昆剧的古典美很容易成为众人一时的猎奇。
为了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更自信,让更多人了解昆曲的魅力。在疫情期间,沈昳丽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演剧随笔《昆曲日知录:幽梦谁边》,全书被划分为传统剧场、实验剧场和音乐剧场三大板块,记录了她在不同舞台上的创作、实践与感悟,也浓缩了其传承昆曲35年的守旧与创新。
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胡晓军感叹,“出书是保留思想、传播思想的最好方式”。书名中的“日知”,顾名思义,是指不断地跨越与学习。活动现场,沈昳丽还首次与著名作曲家陈钢合作了一曲《牡丹亭·惊梦》,获得阵阵掌声的同时,也让听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实验剧目的独特魅力。
沈昳丽表示,多年来,自己每每看《牡丹亭》《长生殿》的唱词,依旧会肃然起敬,“文字极美,百年来几乎没有改动,《牡丹亭》唱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虽然频繁在流行乐曲、影视剧中看到,但昆曲的魅力在于小情绪一点点、一层层被拨开。”
比如“《游园惊梦》一折45分钟,简单来讲是杜丽娘梦到白马王子,故事梗概就这么多,但它引导观众展开想象空间,去花园里找一个梦。看昆曲的人非常幸福,不需要情节,不像看美剧,漏掉几分钟就看不懂了。昆曲迷人之处在于情感、情趣,吃个饭,转过头再看戏,还能在情绪上继续玩味。现代都市生活压力大,昆曲与古琴、茶艺一样帮助都市人找到宁静。”沈昳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