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多元化的杂技艺术创作对演员的综合舞台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成熟的演艺市场也迫切需要建设稳定的职业演员队伍。如何建设?日前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上,国内杂技界的专家、学者齐聚,聚焦职业化语境下杂技人才的培养等话题,各抒己见。
艺术创作与技术训练同步培养
杂技是一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艺术,杂技演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杂技节目的质量和水准。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第五届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将国际嘉宾交流部分改为了视频在线交流,同时紧跟时代潮流,抓住职业化这个命题,继续拓展和深化。
记者在论坛现场看到,本届论坛重点聚焦在职业化语境下,杂技教育中的科学化训练、杂技演员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等话题,国内外从业者各抒己见。众所周知,中国杂技的整体提升,人才培养是关键,但演员职业化又是一个系统工程。论坛上,原比利时布鲁塞尔艺术学院教授导演林梅,带来了欧洲杂技艺术高等教育的经验。
林梅表示,在欧洲,杂技学校的招生面试问题侧重面试者对节目和杂技的理解,以此来判定学生可塑性。入学后的三年,学校会安排节目训练750小时、跟斗训练180个小时、顶功训练90个小时、体能训练150个小时。
此外,还有艺术类训练,包括编舞、肢体和面部表演、角色表演、音乐设计、艺术史、舞台技术工程、生理力学、营养学等。从时间上面看,创作和艺术部分占比很大,基本上跟技术训练时间相当。反观国内,缺乏高等院校的智力支撑和更加完备的杂技教育体系建设,似乎正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杂技马戏艺术发展的因素之一。
教学理念需更新换代
丰富的课程设置确实可以大大提升杂技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过,这些学习也将占据大量技术训练和表演实践的时间,如何平衡?在原中国杂技团团长李恩杰看来,杂技人才综合素养的提高,必须基于杂技这门艺术的实际。
李恩杰表示,杂技的本体是“技”,一名杂技演员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来保证其技术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再谈他的综合素养的提高才是现实的,否则杂技丢了“技”,就不是这门艺术了。
具体怎么做呢?李恩杰给出了他的答案:两条腿走路。第一,教学理念要更新换代,重视文化素养提升;第二,要改善杂技的训练方式,课程设置要随着市场和舞台的改变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也是现代杂技的要求。
李恩杰表示,最早的杂技教育是单纯注重“技”的训练和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杂技演员,在舞台上主要是表现技巧和难度,谈不上美。显然,当今的杂技艺术呈现更加综合多元。所以,既要重视“技”,也要更加重视杂技演员文化素养的提高,“这是所有综合素养的基础,学校要舍得拿出好的时间段,在演员精力比较充沛的时候给他上文化课。”李恩杰说。
主动求变,融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大局
的确,中国杂技源远流长,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如何发挥杂技这一世界性艺术语言的优势,赋予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和审美意蕴,让民族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亮丽的光彩,正是论坛举办的意义所在。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表示,希望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广泛交流业界信息,更要积极碰撞观念,合力共谋发展。上海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尤存也表示,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举办了五届,在这个平台上,国际国内杂技教育的专家以艺会友,广泛交流,是为了更好推动国内杂技行业的改革与创新。
“希望论坛主动融入中国和世界杂技事业繁荣发展的全局,融入本市全面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大局,积极探寻杂技教育与群团组织工作的结合点,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努力为推动杂技界继续出人、出戏、出精品。”尤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