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90后村官说,头发已回不去,还好皮肤白回来了!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他们都做了哪些努力?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0-12-27 19:11

摘要: 只有和村民们干在一起、吃在一起,才能真正地说到一起、想到一起。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12月27日下午,作为上海新华传媒市民文化客厅主题活动,“一个都不能少——青春之名,扶贫之行”图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城举行。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干部李茂林,和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副经理肖晗两位具有代表性的90后扶贫干部来到现场,讲述在扶贫第一线的所见、所想、所作、所为,还原最真实的扶贫日常和背后的酸甜苦辣。

“好奇、期待又不信任”,是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干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香卜路村原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李茂林初到驻地时,村民对他的态度。

三年前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国务院扶贫办工作不久后,李茂林主动请缨、携笔从戎,带着“不脱贫、不走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为当地引进750万余元的帮扶资金。李茂林说,只有和村民们干在一起、吃在一起,才能真正地说到一起、想到一起。他笑称自己驻村之后最大变化就是发际线后移了,“头发回不去了,还好皮肤白回来了”。而他参加扶贫工作最大希望,是“在我走的时候,村民们能说一句,小李是个干事的人,这就是对我的最高评价了。”

脱贫不是慈善,也不是村民想脱就脱。所谓“开发式扶贫”,正是利用一套自己的机制和体系把贫困的百姓识别出来,根据不同的需求、个人的能力,因村因人因户施策。

贫困农户到底该怎么发展?李茂林想起自己刚到村里时遇到的一家三口,男的智力不太好,女的双手残疾,一个小女儿高考失利正在复读。“因为脱贫攻坚,男主人得到了一个扫马路的公益岗位,女主人则在男主人配合下种一些反季节蔬菜。尽管小女儿二次高考还是失败了,但是通过扶贫政策把她送到当地职业学校,整个家庭从原来仅几千块钱的年收入,通过脱贫攻坚达到了四五万块钱。”他认为,脱贫攻坚正是这样一个用政治优势和智慧优势开拓发展的过程。

在李茂林眼中,虽说是去扶贫,自己更像去成长的。他虽然来自贫困地区,但在城镇里长大,对于贫困地区的了解,是从参加扶贫工作后,眼界和认识才得以提升。让他感触颇深的是,自己17年刚去时,驻地旁边的一个乡镇没有快递产业,到19年快走的时候,通过脱贫攻坚,4G网出来了、交通也畅通了,现在有四五个快递网点,有几十万的出货量,大多来自上海江浙地区。“你看,贫困地区在自己发展,其实也在构筑一个内循环,形成一个新的发展格局。”

事实上,李茂林只是众多扶贫干部的一个缩影。11月23日,随着贵州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全部脱贫摘帽。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有一群年轻人将自己的青春镌刻其中。他们中,有时代楷模黄文秀,为脱贫攻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深度贫困地区凉山州昭觉县姐把哪打村的“娃娃书记”肖晗,从不懂彝语、饱受质疑,到被村民夸奖、信任,带领全村脱贫,个中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从小家境贫困、靠读书改变命运的王新,抱着“育于家乡、回馈家乡”的念头回到彝族山寨,目的是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凉山……

今年9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90后”驻村第一书记纪实》上线。该书以澎湃新闻“90后驻村第一书记”专题报道为基础,经重新打磨、升华,形成全稿。来自全国的35位90后驻村第一书记,讲述了各自扶贫道路上的彷徨与骄傲,牺牲与成就。

“90后早已不是稚嫩骄气的代名词,他们肩上有了担子,家庭需要他们,时代也需要他们,”一位曾经参与报道的90后记者这样感叹道,“谁也不敢说他们是娇滴滴的,正是因为这些年轻人把金子留在乡野田间,他们经历的酸甜苦辣挣扎思考拼搏收获应该有人帮他们记录,这也是我们做的事。”

摄 影:唐一泓
责任编辑:陈烺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出品”即将亮相央视元宵晚会...

外国人视角下的中国式扶贫什么样?...

上海红色文艺报春早!12台红色经...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