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看大展!全国1200余位非遗传承人创作精品在上海六大场馆同时亮相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1-06-12 19:09

摘要: 公众可直接在国家公共文化云、文化上海云进行预约后前往相关场馆进行参观。

6月12日是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00余位传承人创作的精品1500余件(套)组成的“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在上海的六大场馆同时开幕,其中既有展示建党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工艺精品,也有展示当代传统工艺传承人创作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代表时代艺术高度的作品。



12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是本次邀请展的主展馆,这里综合展示了12个门类、近500件(套)传统工艺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种类的精品之作,是本次展览中展出门类最全、展览面积最大、展示作品最多的场馆。其中囊括了120多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0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将分为“百年初心”、“百艺璀璨”、“人民非遗”三个版块展出。支慈庵、徐素白的竹刻作品,张景安的砚刻作品,王金山的苏州缂丝作品,以及众多老艺人、传承人个人或集体创作的单面绣、打籽绣、碑帖、扇面书法、龙泉青瓷、汝瓷、磁州窑瓷器、景泰蓝等佳作纷纷亮相。



步入主展馆会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传统工艺的百年历程”圆形展区,宛如一幅“百年时间卷轴”徐徐展开。由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在今年集体创作的《初心之地》大型玉雕摆件备受瞩目。作品通过圆雕和深浮雕手法,以写实和装饰性的玉雕语言,艺术性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地”。凸显中共一大会址,同时错落有致地集萃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中共一大代表宿舍旧址博文女校等。石库门系列形成的意象,隐喻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开天辟地、筚路蓝缕的革命足迹,有着鲜明的精神内涵。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与革命圣迹的视觉形象相应和,添加了极富象征性的情感注解,定格成了历史的永恒。据悉,该作品将于本次邀请展结束后捐赠给中共一大纪念馆。



在器具制作展厅,来自上海音乐学院推荐入选的古琴作品“古月龙吟”吸引了不少观众注目,其独特的“七星轴”与音孔设计,不但曾获国家专利,更大大改善了古琴千年来的换弦及音响难题。华一志告诉记者,这把“古月龙吟”,从开料至成琴均由自己手工完成。为了一改三千年来古琴“换弦难、调音难”的状况,让每个演奏者都能独立进行换弦和调音,华一志将传统的两个固定“雁足”演变为了“七轴”,采用七个独立的可无极调音并能自锁的木质弦轴,作人字形排列。此外,有别于传统古琴将音孔置于琴底的做法,华一志根据弦乐器的振动和发声原理,把古琴的音孔改制在面板弦道之外的两侧,既美观又不影响演奏,底板则由传统的平面改为略带弧度的设计,以增强共振效果。



除了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青年才俊们也创意倍出,让非遗焕发不一般的生命力。在展览“掀起当代国潮”空间,B站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根据金属锻造技艺,经过15天,将500克黄金材料,仿制了一个在三星堆遗址五号坑发掘的黄金面具此前就在网上人气颇高。此外还有将68个废弃易拉罐变苗族头饰,当下年轻人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的热爱。策展人之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教授章莉莉告诉记者,这是中国国力强盛、文化繁盛之后,年轻人为中国文化感到自豪,用自己的方式去呈现的一种现象。“我们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关注中国的传统工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对传统工艺进行传承、创造”。



此次大型邀请展将持续到7月11日,主场馆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是综合展馆,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展出编织扎制、剪纸刻绘等作品,浦东新区金桥碧云美术馆展出服饰制作等作品,虹口区抱朴美术馆展出纺染织绣等作品,杨浦区毛麻仓库展出家具建筑、金属加工、文房制作、印刷装裱、器具制作等作品,闵行区上海海派艺术馆展出雕刻塑造、陶瓷烧造、漆器髹饰等作品。公众可直接在国家公共文化云、文化上海云进行预约后前往相关场馆进行参观。


摄 影:唐一泓
责任编辑:包璐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让红色经典成为党史教育可视化教材...

27名老中青画家历时一年创作打磨...

“曙光展”迎来第10000名观众...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