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琴协奏曲《不朽的长征》,将于6月14日由张亮执棒上海爱乐乐团,献演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该作品根据大型交响合唱《长征组歌》改编,由两位“90后”海外学子巩慧琳和谢梦昊联手创作。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战略大转移,是共产党领导下走向全国革命新局面的伟大转折。有一系列以长征为主题的音乐作品问世,讴歌不怕牺牲的革命先烈,记录通向胜利的卓绝历程。
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长征组歌》便为其中佼佼者。作品选用萧华将军的史诗,由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把长征途径各地区的民间曲调和红军军歌结合到一起,汇成一部风格独特,形式新颖的声乐套曲,历演不衰。
受《长征组歌》启发,在德国科隆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两位学子,自发基于原作改编并创作了钢琴协奏曲《不朽的长征》。科隆音乐学院电子作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谢梦昊在德国完成了协奏曲的写作,从有想法到完成作品历时半年。他以《长征组歌》为基调,将其中耳熟能详的旋律重新为钢琴配器,主要以钢琴替代人声部分。
为解决钢琴和人声在发声时值上的技术难题,两位创作者运用多声部对位充实长线条旋律,在一些快速部分以钢琴左手的片状伴奏音型充实。有些部分钢琴与乐队换位,使钢琴为乐队来伴奏,用乐队来凸显原版合唱部分的旋律。
两位创作者中另一位,钢琴家巩慧琳生活于贵州,远程继续攻读德国科隆音乐学院的硕士学位。长征过程中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四渡赤水和遵义会议就发生在贵州。巩慧琳也是这部以《长征组歌》为灵感的钢琴协奏曲的倡导者。
她说:“人说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虽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但每每行车巡航穿梭于长征故土,总能感受到被大山紧紧包围,很难想象当年的红军是怎样靠双腿一步步走出这里开启长征的。山区地形和高海拔不可避免地左右了这里的经济发展,也塑造了这里的英雄气概。”
在音乐会制作人段为亮的鼓励下,巩慧琳萌发了从故乡出发,以长征为题的想法,便找到在科隆的同学谢梦昊合作。人在中国的巩慧琳和人在德国的谢梦昊一同完成钢琴协奏曲的创作,通过线上沟通创作理念。谢梦昊主要负责编创,巩慧琳收到作品乐谱视奏后再提供钢琴部分的修改意见,如此来回几十遍,方才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