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也一直是中国电影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几位来自天山脚下的特别电影人就来到了上海,讲述了他们的光影之梦。
“六十多年来,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几代电影人薪火相传,共生产创作了119部电影、30多部纪录片和300多集电视剧。”6月14日,在“走进中国新疆电影”新闻发布上,谈起天影厂过往“战绩”的厂长高黄刚,脸上透着一股自豪与骄傲。
他告诉记者,在新疆建设美好家园、共圆祖国梦想的征途中,有太多的典型人物、时代骄子、凡人英雄不断涌现,这为新疆的电影工作者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宝库和精神营养。
比如,以感动中国人物阿尼帕?阿尼马洪收养10个不同民族孤儿为原型的影片《真爱》;以新疆籍学生在内地高中班学习生活为题材的《梦开始的地方》;讲述乡村少女实现舞蹈梦想的《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以哈萨克族牧民转场文化为题材,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新疆沧桑巨变的《远去的牧歌》等等,这些电影均源于新疆的现实生活,讲述的都是鲜活的新疆故事。
其中,《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的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此次也来到了上海。据他透露,近年来,新疆每年都会有约七万名干部深入到农村,与当地老百姓一起工作、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无数新疆电影人的创作充满了感动,《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就是我和编剧深入新疆南部的和田及喀什地区近20个驻村工作队挖掘出的真实故事。”
而影片的主演郑晓宁更是直言,电影拍摄期间的每一天,自己都被新疆的美食美景和新疆人民感动着。“我们剧组就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工作生活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和当地百姓的交流、老乡们真挚的感情,为我的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高黄刚表示,天山电影制片厂一直坚持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是因为他们相信,“小人物、小切口、小故事,也能折射大时代的变迁,甚至更容易打动观众。通过展现普通人与大时代同频共振的命运关联,不仅可以反映时代变迁,而且能引发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共鸣,引人深思。”
有人说,在新疆,人们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歌即生活,生活即歌。唱歌和跳舞是新疆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新疆的电影创作中更是独特的添彩加分项。
对此,高黄刚表示,歌舞电影是新疆电影人一直以来的一个梦。但由于歌舞片的制作相对比较复杂,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很多创作者很少涉足。但近年来,新疆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作为电影工作者,高黄刚希望将新疆的美好生活呈现给更多人,而音乐和舞蹈将是新疆电影抒发情感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