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流不息的成都街头,有一座二层青砖小楼不时吸引路人停下脚步拍照,它的牌匾上写着三个烫金大字:“努力餐”。这是成都数不胜数的川菜馆之一,然而这间普普通通的餐楼却有着不平凡的来历。以餐馆为掩护,这里实际是中共地下党当年的秘密联络点,曾接待过无数革命志士在这里展开革命工作。
今年5月,由成都艺术剧院根据努力餐楼的故事创作的革命题材舞剧《努力餐》开启全国巡演。8月20、21日,这部曾在上海摘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的作品将再度来沪,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连演两晚。茶楼、竹椅、变脸、川菜、川剧舞……这些独具天府特色的文化元素,都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搬上了舞剧舞台。
《努力餐》里有串串,背后故事却穿越生死硝烟
很多观众对舞剧《努力餐》的名字感到好奇。全国唯一一家革命文物饭店“努力餐”,是1929年在成都开业的四川风味大众餐厅,其名字意义是“为解决劳苦大众吃饭问题而努力不懈”,倡导“勤、俭、劳”的品质,开创了现代平民“快餐店”先河。
创始人车耀先当时是中共四川特委委员,以经商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他在这里创办救亡刊物《大声》周刊,宣传抗日救亡,引导许多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这里也是中共四川省委的秘密党组织联络点,邓颖超等人曾在这里与车耀先会面。1946年车耀先被捕就义之后,其妻继续打理一切,直到去世。
舞剧《努力餐》正是根据这段真实感人的人物和历史改编创作。这部作品的主角是一群人生波澜起伏的革命者,在餐楼的掩护下展开革命工作,把一切隐秘的战争都化在吃喝中,热闹场景之下藏着革命者的生死信仰。以“吃饭”之小事,见“家国”之大爱,这是《努力餐》大受欢迎的“秘诀”。
剧中,不仅首次将“吃川菜”搬上舞台,开创舞剧中的“第一次”,还融入了川剧“变脸”等戏曲表演。《太阳出来喜洋洋》《槐花几时开》等耳熟能详的川渝民歌及川剧锣鼓等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曲风创意融合,也凸显着独特的地域元素表达。
《醒·狮》团队打造,铺展川味生活美学画卷
演出一开场,一座上世纪30年代的成都餐馆出现在观众眼前。回锅肉、担担面、麻辣烫……空气中仿佛飘来麻辣香味,耳边传来“喊堂”的吆喝声,三教九流的客人川流不息,大碗茶、掏耳朵、擦皮鞋、划拳喝酒、变脸表演,成都市井生活百态跃然舞台之上。
在人声鼎沸的餐馆中,主要人物依次露面,开餐楼的车老板、黄三妹夫妻、变脸艺人亮嗓子、经常光顾餐馆的冷处长,他们彼此猜测着对方的身份和目的,在血雨腥风的周旋当中展开惊心动魄的情报斗争,一场引人入胜的“谍战剧”也由此展开。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和这段往事,中国舞蹈界两位80后的新锐青年编导王思思和钱鑫就被打动了。他们当时正受成都市委宣传部和文旅局的邀请,为成都打造一部舞剧,还在寻觅题材阶段。当晚,他们就赶去“努力餐”吃了一顿饭。在抵达饭店的那一刻,就决心把这段历史搬上舞剧舞台。
在《努力餐》之前,王思思和钱鑫创作的舞剧《醒·狮》火遍了全国,这部作品以极具创造力的形式,将传统非遗文化、岭南地域文化与舞剧艺术相结合,在观众和市场中掀起不小波澜,被誉为“年度最燃舞剧”。而这一次的《努力餐》,他们想把历史的波澜壮阔与巴蜀文化的丰厚内涵呈现出来。
“选择这个题材,它的烟火气是最打动我们的特点。”钱鑫说。“其实,也有很多人提出,‘努力餐’三个字会让人费解,容易不好卖。但我们却对这三个字感受强烈,也没有找到能替代‘努力’的字。这也是我们作为创作者的一个执念,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在看完这部舞剧后,能够明白‘努力餐’这三个字有多么不容易,要多么努力才能够吃上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