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有郭晶晶、吴敏霞,现在,中国女子跳水的接力棒交到了施廷懋手中。
8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的跳水女子单人3米板争夺中,施廷懋一骑绝尘,与队友王涵包揽冠亚军。这名从普通职工家庭走出来的姑娘也将自己的奥运金牌数量提升至4枚,紧追五金王者吴敏霞,也是继郭晶晶之后,第二位在奥运会上蝉联单人和双人金牌的女选手。
至此,在奥运会的女子3米板项目中,中国选手已经实现了九连冠。
教科书一般的跳水动作
2012年拿下全国跳水锦标赛女子1米板和女子全能项目金牌、女子3米板和女子双人3米板银牌后,施廷懋入选国家跳水队。四年后她首闯奥运赛场,在女子双人3米板与她搭档的正是上海姑娘、奥运四朝元老吴敏霞。
俩人凭借完美发挥,以345.60分的高分成功夺冠,吴敏霞以5金1银1铜的傲人奥运成绩为自己的运动生涯画上圆满句点。而施廷懋则以单人和双人的两枚金牌,成为继郭晶晶和吴敏霞之后,中国跳水队的第三位双冠王。
东京奥运会之前,她已经在女子3米板和女子双人3米板项目上赢得4个亚运会冠军,6个世界杯冠军,7个世锦赛冠军和2枚奥运金牌。
5年坚持,来到东京,施廷懋已经是中国跳水最稳定一环。双人项目,她与老将王涵稳稳夺得冠军。单人比赛里面,施廷懋的每一跳也如同教科书一般,动作舒展、腾空高、难度系数大,每一次的入水都成功展示了压水花技术。
小时候10分钟学会游泳
与中国跳水队的很多队员一样,施廷懋也是体操项目出身。4岁时,施廷懋被体操教练相中,成为一名小体操运动员。由于当时家乡重庆没有专业体操队,1998年,8岁的她被启蒙教练带进跳水队,这才开始了跳板上的人生。
施廷懋在一次采访中透露,她只用了10分钟就学会了游泳。勤学苦练加上之前练习体操的基础,施廷懋在跳水项目进步很快,9岁就在全国少年儿童跳水锦标赛上崭露头角。
尽管日后在跳板上取得成绩无数,但施廷懋并没有忘记当年那个练习体操的小姑娘。她曾在微博晒出一张小时候练习体操的图片,还自豪配文:“大长腿,有木有。”
为了跳水更改名字
施廷懋出自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奖杯、奖牌、参赛证,还有施廷懋从各地带回来的纪念品,都被父母分门别类放在了书柜里。但可以明显感觉到,施廷懋在家里的生活痕迹很少,相册也基本只有她9岁以前的照片。
施廷懋的启蒙教练张玉兰回忆,小姑娘从小就特别要强,8岁的时候,在一次进行基本功练习时,膝盖把大半边门牙都顶掉了,但施廷懋硬是撑着没哭。“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这孩子将来肯定能顶起大梁。”
施廷懋的父亲说,施廷懋一开始的名字是施廷婷,但她改练跳水后,家人觉得廷婷听起来很像“停停”,觉得和跳水运动不搭。于是施廷懋爷爷就帮她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施爸爸解释道,“廷”是国家的意思,“懋”指勤奋努力,“廷懋”的寓意就是希望她努力为国家做贡献。
能让人变强的从来不是金牌
“生活不会像你想象中这么好,同样也不会像你想象的这么遭。人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脆弱跟坚强就是一线之隔。那些咬牙的过程,就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了。播种跟收获本来就不在一个季节。中间隔着的这段时间叫做‘坚持’。”这是奥运会出征之前,施廷懋在微博上写给自己的一段话。
当成功夺得冠军之后,施廷懋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站在场边掩面哭泣。
作为一名30岁老将,新冠疫情导致的奥运延期,给施廷懋备战带来很大影响。因为伤病,施廷懋甚至一度不能完成系统训练,而她最后的选择是再次从头练起,日复一日地坚持,一步一步调整自己的状态,最终站在了东京奥运会的跳水板上。
双人项目夺冠,再次站上奥运最高领奖台之后,施廷懋无限感慨:“能让人变强的从来不是金牌,是通往这块金牌的路上一次次直面困难和问题并勇敢战胜它们。人在顺境中做到相信自己很容易,但在逆境中还能相信自己,这可就不容易了。”
对于女儿一直以来的表现,施廷懋的母亲无比自豪:“今年女儿就要满30岁,我们都问她,她说她能够坚持下来,这也可能是她最后一届奥运会。”